会员中心
加入收藏
绿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

[日期:2009-2-20 11:20:48] [字体:特大 ]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属于通识教育范畴,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的教育,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通用技术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为每一个学生拓展技术教育学习经历、行使受教育权利提供机会和条件。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在兴趣、生活经历、地域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及其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
  通用技术课程应当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强调学习中学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统一,注重在拓展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共通能力的发展。
  (二)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学生正处于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在学习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想象、怀疑和批判,要营造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应充分利用通用技术课程的内容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应通过技术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和勇气,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立足科学、技术、社会的视野,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
  当代社会,技术与科学、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通用技术课程应当通过具体的技术实践使学生理解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两者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所具有的同等意义上的重要作用,从而深化学生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应注意将技术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因素,自然地融入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使其滋润学生的心田,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四)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
  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通用技术课程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课程内容,在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的同时,注重它的先进性;应注意从学生现实生活所接触的技术内容向现代技术和高新技术延伸,使学生有机会了解现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技术发展的崭新成果和未来走向;应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有机会接触到所能理解的最新发展成果和技术信息,从而领略到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文化意义,增强对当代先进技术及其文化的理解。
  (五)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应是主动建构知识、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生动活泼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更是学生的亲密朋友。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技术学习特点,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的模块结构
  通用技术课程设9个模块,其中必修模块2个,为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其余均为选修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教学时间为36课时。
  1.课程的模块结构图

 


  2.关于课程模块的说明
  必修模块
  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是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2个必修模块之间呈递进关系,即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的基础。
  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的基本内容是技术设计。技术设计是技术的基础内容,是技术发展的关键,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载体,对学生理解技术、使用技术、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技术素养的提高具有奠基作用。技术设计中的一些基础内容及专题,如设计的优化” “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等体现了科技发展的先进成果和先进文化,是当代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重要的、基础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方法论意义,对所有学生的发展都具有教育价值。此外,技术设计还具有通用性强、适用面广、可迁移性大、实施条件灵活等特点。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内容集中反映了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学生未来生活必备、终身发展有用的基础内容,也是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课程选修模块的基础。
  技术与设计1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导入模块。旨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具体内容有技术及其性质、设计过程、设计的交流、设计的评价。建议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
  技术与设计2 技术与设计1基础上的必修模块。具体内容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专题性技术设计,它们是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这些技术设计专题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应用性,实施条件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建议在高一年级学完技术与设计1”后开设。
  选修模块
  通用技术课程的选修模块着眼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要求,其内容是必修模块在不同具体技术领域的延伸和深化,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更为多样的技术实践的机会,拓展学生的技术经历,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通用技术课程设置选修模块7个,模块之间为并列关系,供学生在修学必修模块之后根据兴趣和条件自由选择。
  选修1(电子控制技术) 以电子技术为基础设立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传感器、数字电路、电磁继电器、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和制作电子控制产品进行一些简易的技术试验,接触一些更具挑战意义、更富有趣味的技术问题。建议在高二年级开设。
  选修2(建筑及其设计) 立足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建筑技术而设立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建筑与文化、建筑结构及其简单设计、建筑材料及其加工、建筑构造及其设计。该模块人文内涵丰富,实用性强,设计和制作内容简便易行。建议在高二或高三年级开设。
  选修3(简易机器人制作)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平台、将机械传动与单片机的应用有机组合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单片机及其控制程序、单片机与控制电路、单片机与传动机械。该模块给学生提供了运用当代先进技术和先进思想方法进行设计、制作,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建议在高二或高三年级开设。
  选修4(现代农业技术)以较为先进的、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现代农业技术的理念和方法,以及农业技术试验为主要内容的选修模块。该模块设置了可供选择的6个研修专题,它们是:绿色食品、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引进、无土栽培、营养与饲料、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治理、农副产品营销。每个专题18课时,选修2个专题即可获得该模块的学分。该模块的专题选择及内容确定考虑了城乡学校的不同情况及其实施的可行性,因此,不仅农村中学可以开设,而且城市中学也可以选择专题开设。建议在高二或高三年级开设。
  选修5(家政与生活技术) 以家政与技术的联系为基点、旨在提高学生未来生活质量而设立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家政概述、家庭管理、家庭理财、家庭保健。该模块紧贴学生生活,内容丰富有趣,设施要求低。建议在高一或高二年级开设。
  选修6(服装及其设计)旨在通过学生对服装的认识、欣赏、设计及简单制作增添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品位、增强审美和造美能力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服装与材料、服装与文化、着装设计、服装设计。该模块蕴含丰富的人文因素,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建议在高二或高三年级开设
  选修7(汽车驾驶与保养)侧重于技术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汽车构造与工作原理、汽车驾驶有关法规、汽车驾驶技术、汽车例行保养。该模块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当代技术产品、学习和使用具体技术的机会,具有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操作性强等特点。建议在高二或高三年级开设。
  考虑到经费、场所、设备等因素,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上述选修模块中,建议将电子控制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模块列为学校优先开设的选修模块,农村学校要同时考虑开设现代农业技术模块。各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开齐选修模块,以为学生创设更大的选择空间。
  3.关于修学课程模块的建议
  修完必修的2个模块并获得4个学分,作为高中毕业的最低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就业或升学的需要修学选修模块。建议具有工科、农科取向的学生在获得必修的4个学分之后至少再选修4个学分,即共获得8个学分。
  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在修学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可以结合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城市普通中学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和学校的具体条件开设职业技术类地方或校本课程,学生通过选学职业技术课程获得相应的学习证书。这些学习经历及所获得的相应证书,作为高中毕业生就业或升学所需要的参考材料。
 (二)关于课程标准结构的说明
  《全日制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的通用技术部分由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及案例等部分组成。
  课程理念是进行课程设计、确立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的思想基础,着重列出涉及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几个主要问题,加以简要阐述,以便使课程实施者了解本次课程改革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思想,并使之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课程设计思路着重介绍本次课程改革中通用技术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课程结构中的模块设置及其选修建议、课程标准的结构及其使用方法等。
  课程目标是依据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技术课程的性质及任务提出的,是高中学生通过技术课程学习必须实现的最低成就状态,是选择课程内容、实施课程教学、开发教学材料、进行课程评价及管理的依据。通用技术的课程目标紧紧围绕技术素养展开,注重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在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所提出的培养目标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形成了通用技术在课程目标上的独特追求。
  内容标准是从课程理念和目标出发,依据通用技术的特点和我国的教育现状提出的学生学习内容及其要求的基准。通用技术课程内容标准以模块中的每一个主题为陈述的基本单元,每个主题的内容标准由若干个具体条目组成。每个标准条目除明确应学习的内容及应达到的要求外,还根据需要进行了举例。这些例子是从技术的特性出发,对标准内容的解释或说明,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标准的内容。每个主题除列出内容标准外,还提出了实现标准的一些活动建议。对这些建议,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选择使用,也可自主设计其他各类活动。
  实施建议是在课程实施层面上对课程的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对技术课程的实施具有指导性和启示性,可供课程实施者参考。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建议注重新课程理念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在简述相应的原则、方法和策略的同时突出了重点;在仪器、设备、场地、专用教室、师资等方面也提出了因地制宜、注重条件替代的思路,为各地、各学校的课程实施留下了创造的空间。
  案例具有解释、引导和启示功能,对理解课程标准具有辅助作用。通用技术课程的案例有些是专题性的,有些是综合性的,供课程实施时参考。

  


(三)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
  本标准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使用了体现不同水平的行为动词。这些词语有些是对学习结果目标的描述,有些是对学习过程目标的描述,并分别指向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情感性目标。现说明如下:

 

 

 

各水平的要求

内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





了解水平

  再认或回忆事实性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列举属于某一概念的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说出、知道、了解、认识、熟悉

理解水平

  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新旧知识之间能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说明、理解、解释、比较、权衡、找出、选择、识别、调查

迁移应用水平

  归纳、总结规律和原理;将学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建立不同情境中的合理联系等

  掌握、分析、归纳、概括、确定、判断、优化、改进





模仿水平

  在原型示范和他人指导下完成操作

  模仿、尝试

独立操作水平

  独立完成操作;在评价的基础上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会、能、学会、进行、完成、制定、识读、绘制、画出、检测、安装、操作、运用、使用、选择

熟练操作水平

  根据需要评价、选择并熟练操作技术和工具

  掌握、实现、灵活运用





经历(感受)水平

  从事并经历一项活动的全过程,获得感性认识

  感受、参与、经历、体验、交流、讨论、观察、调查、参观

反应(认同)水平

  在经历基础上获得并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

  关注、提出、获得、确认、欣赏、发现、判断

领悟(内化)水平

  建立稳定的态度、一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化的价值观等

  养成、形成、具有、树立、确立、发展、保持、增强


  三、课程目标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立足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学会或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发展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在实现以上目标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目标上的独特追求:技术的理解、使用、改进及决策能力;意念的表达与理念转化为操作方案的能力;知识的整合、应用及物化能力;创造性想象、批判性思维及问题解决的能力;技术文化的理解、评价及选择能力。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技术的性质,了解技术的发展历史和一些最新的技术成果以及技术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能正确认识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及社会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具有正确使用生活中一些常用技术的基本技能。
  2.了解技术设计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技术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技能,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能对技术设计的过程、方案和成果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
  3.能从技术设计的角度理解结构、系统、流程、控制的一般概念,了解简单的结构设计、系统设计、流程设计、控制设计的基本知识,以及这些知识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内在联系和广泛应用。
  4.了解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能绘制和识读一些简单的技术图样,会使用几种常用的规范的技术语言进行交流。
  5.熟悉一些常见材料的属性及加工方法,能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材料和工具,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产品或模型。
  6.具有初步的技术试验的操作技能,能进行基本的技术测试和技术指标测量,会写简单的技术测试和技术试验报告。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人们的需求和愿望确认为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初步学会从技术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多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的能力。
  2.经历技术方案的实现或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初步学会模型或产品的制作、装配、调试的方法。体验意念具体化和方案物化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发展动手实践能力。
  3.经历技术设计中交流与评价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技术交流的方法,发展技术的表达和评价能力。
  4.经历观察、设想、安装、测试、调试、测量等简单的技术试验过程,学会简单的技术试验方法,理解技术试验在技术发明、技术革新中的作用,形成初步的技术试验能力。
  5.经历将结构、流程、系统与控制的基本知识应用于技术实践的过程,初步掌握结构、流程、系统与控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创新精神和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6.经历典型的技术设计、制作和评价的活动过程,初步掌握基本的技术学习方法和技术探究方法,具有初步的参与技术活动的能力和使用技术及其产品的能力,发展技术的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领略技术世界的奥秘与神奇,关注技术的新发展,具有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
  2.熟悉从事技术活动必须具备的品质,能够安全而又负责任地参加技术活动,具有良好的合作和交流的态度,养成严谨、守信、负责、勤俭、进取等良好品质。
  3.体验技术问题解决过程的艰辛与曲折,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培养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意志,感受解决技术难题和获得劳动成果所带来的喜悦。
  4.认识技术的创造性特征,形成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培养富于想象、善于批判、敢于表现个性、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5.理解技术的文化特性和艺术特性,具有认识技术问题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以及一定的对技术文化的理解和选择能力。
  6.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劳动观念,具有敬业意识与创业意识,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伦理意识,以及主动参与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注意融合与协调,努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
  
  四、内容标准
  (一)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学的课程内容,它为后续的选修课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其内容标准规定了高中毕业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技术素养水平。
  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内容为技术与设计。它包括2个模块: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它是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核心,是提高学生技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内容和良好载体。这里的设计以产品设计为依托,是一个大设计的概念,包括问题的确认、设计方案的制定、原型与模型的制作、方案的优化等在内的完整的设计过程,而不是单纯的图纸设计。
  技术与设计1”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技术有更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初步掌握一个通用的、完整的设计过程,学会与设计有关的各种途径、方法,了解设计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技术与设计2”是在技术与设计1”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专题性设计,集中体现了一些重要的技术思想和方法,它更关注设计过程中结构”“流程”“系统控制的基本思想和设计的基本方法,注重学生对这些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必修1:技术与设计1

  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设计是技术发展的关键。对设计过程的学习和掌握有利于学生认识技术的本质,形成创新意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技术素养,为未来进入高度技术化的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本模块由“技术及其性质”“设计过程”“设计的交流”和“设计的评价”四个主题组成。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增强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了解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设计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通过设计的交流和评价,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本模块的各个主题应该融会贯通,不能机械割裂,特别是“技术及其性质”主题的基本思想应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始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不要机械理解过程,应引导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交流与评价既是设计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功完成设计的途径、方法和保证,应贯穿于设计教学的全过程。

  () 技术及其性质

  【课程目标】

  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2.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并能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3.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能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4.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5.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6.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

  【学习要求】

  1.技术与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

  知道并能举例说明技术的产生与人的需要的关系,理解技术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表现,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知道并举例说明技术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认识人类要与自然保持和谐友好的关系,树立保护自然、与自然做朋友的意识。

  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一些重大技术问题的调查和研究,理解技术的两面性。

  2.技术的性质

  认识到技术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学习内容。

  知道技术的性质包括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等几方面,能够通过案例分析、交流、讨论等活动理解技术的性质。

  通过交流、讨论,养成技术意识,破除对技术的神秘感,能够自觉地开展各种技术活动。

  3.技术与发明和革新

  知道技术的本质在于创新,同时技术也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知道创新的形式包括发明和革新,并能通过案例分析等形式理解发明和革新的意义和区别,并能举例说明技术革新对技术发展的作用。认识创新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4.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知道每一项技术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设计,学会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感受技术进步对设计的促进和制约作用,了解技术革新对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

  理解设计的内涵、分类,并能分析技术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理解设计是技术的核心。

  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能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人机关系,了解在设计中如何合理运用人机关系,能列举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提出合理设计的建议。

  5.技术知识的综合性

  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并能识别技术活动和科学活动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

  6.技术的专利性

  知道知识产权的内容以及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

  知道专利制度的含义和重要性,说出申请专利的一般过程。增强法制观念,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加强技术保护意识,了解技术保护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建议】

  1.学生第一次接触通用技术课程,因此上好“入门”课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要注意创造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他们学习通用技术课程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技术的情感。例如,在“技术的价值”教学中,可以通过观看录像、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感悟技术的魅力和价值。

  2.对“技术”概念,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列举不同时代的、较为典型的对技术含义的表述,让学生在分析和比较基础上加以理解。

  3.人是技术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在教学中,要用具体而生动的实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

  4.对于技术应用的两面性,教学中要用客观的、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并正确地运用。

  5.对于技术创新性的教学,可以通过列举典型案例或运用日常生活中的技术产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理解技术的创新性。

  6.为了让学生理解技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从一些既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例入手,如通过自行车、洗衣机、电话的技术发展史,让学生理解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感受发明和革新对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7.人机关系反映了“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理念,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日常生活中人机关系的事例,并尝试提出改善人机关系的措施。

  8.关于知识产权的教学,只要求学生知道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意义,树立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了解专利申请的基本常识。

  () 设计过程

  【课程目标】

  A发现与明确问题

  1.通过对人们需求和愿望的调查,发现与明确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并能判断是否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能力和条件。

  2.能根据设计对象和现有的工作条件,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包括应达到的标准和所受到的限制。

  B制定设计方案

  1.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所设计产品有关的各种信息,并进行处理。

  2.能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或标准件。

  3.能制定符合一般设计原则和相关设计规范的完整设计方案。

  4.通过比较和权衡,能在多个方案中选定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佳方案或集中各种方案的优点来改进原有方案。

  C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1.知道工艺的含义和常用工艺的种类。

  2.了解12类常用的工具和设备,学会一种材料的12种加工方法,能根据设计方案和已有条件选择加工工艺,并能正确、安全地操作。

  3.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一个简单产品的模型或原型。

  D方案优化

  1.了解12类产品的常用测试方法,能根据设计要求使用简单的方法对产品进行测试。

  2.能在分析测试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或更换方案。

  3.制作成功后,能对产品的外观加以润色。

  E产品的使用说明

  1.了解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手册的作用与一般结构,能编写简单的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手册。

  2.了解产品常用的维护方法和服务途径。

  【学习要求】

  1.发现与明确问题

  ● 理解设计是一个问题求解的过程,知道发现与明确问题是设计工作的开始,并能说出发现问题的一般途径和方法。

  ● 通过对人们需求和愿望的调查,在充分认识、正确评价自己能力的基础上,发现与明确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增强自己对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选择和决策能力。

  ● 在分析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能针对设计对象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明确设计要求包括达到的标准和受到的限制两部分,理解标准和限制的含义。

  ● 根据设计对象和现有的工作条件,列出设计在功能、大小、安全、外观、耐用性等方面应达到的标准。

  ● 根据设计对象和现有的工作条件,列出设计可能受到的时间、成本、环境、知识和技术能力水平等方面的限制。

  ● 在分析和梳理所要解决的问题之后,能针对具体情况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和设计计划。

  2.制定设计方案

  ● 知道制定设计方案包括收集信息、设计分析、方案构思、方案呈现、方案筛选等步骤。

  ● 理解在设计中,选用不同的材料、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设计方案,理解任何设计方案往往都有不断改进的可能性。

  ● 熟悉常用的收集信息的方法和渠道,了解与产品有关的信息的种类,会使用常用的信息处理方法,会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进一步体会获取全面、准确、有用的信息对完成一个好的设计的重要性。

  ● 了解材料选择是设计方案中的重要因素,学会认识一些常见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工作性能、美学品质、市场形态、成本,以及常用的加工方法等。

  ● 了解标准件的含义和标准件的优越性以及适用范围,学会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标准件。

  ● 知道设计的一般原则包括创新原则、实用原则、经济原则、美观原则、道德原则、技术规范原则等,并能理解设计的一般原则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

  ● 了解方案的几种构思方法,知道在方案构思时可以选择多种方法,如草图法、模仿法、联想法等。

  ● 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能制定符合一般技术原则和相关技术规范的完整设计方案。

  ● 了解进行方案比较和权衡的重要性,学会对已有方案进行比较、权衡的一般方法。通过比较和权衡,能在多个方案中选定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佳方案,或集中各种方案的优点来改进原有方案。

  3.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 知道模型和原型的含义及其功能,理解模型制作是技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种技术处理方法,通过模型可以研究技术活动的规律和特征。

  ● 知道根据不同的需要,模型可分为草模、概念模型、结构模型、功能模型、展示模型等多种形式,理解模型制作在产品设计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作用。

  ● 知道工艺的含义和常用工艺的种类。了解工艺选择中所需材料的性质和加工方法,加工工具(或设备)的性能、用途和限制,最为有效、经济的加工时序,等等。

  ● 了解12类常见的工具、设备及其用途,掌握它们的操作要领并学会使用。

  ● 了解常用的加工方法,并学会一种材料的12类加工方法,如金属材料中的划线、锯割、切削等工序。

  ● 能根据设计方案和技术条件,选择恰当的加工工艺,并能正确、安全地操作,培养对工艺的选择能力以及合乎规范地使用加工工艺的意识。

  ● 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制作出模型或原型,如多功能笔筒,等等。

  4.方案优化

  ● 结合产品设计,知道测试是检验产品能否正常工作、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重要措施。

  ● 了解12类产品的常用测试方法,能根据设计要求使用简单的方法对自己设计的产品(例如小凳子)进行测试,通过亲身体验,树立质量意识。

  ● 运用技术试验测试产品是否正常工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达到精度要求。

,   ● 知道优化的作用,理解优化往往就是进行反复试验和改进的过程。

  ● 在测试的基础上,学会对设计方案和产品进行全面评估,在分析测试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产品设计的优化方案和改进措施。

  ● 知道产品外观设计的重要性,设计产品制作成功后,能对产品的外观加以润色,增强审美情趣,发展美学能力。

  5.产品的使用说明和维护

  ● 知道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手册的作用,知道产品说明的一般结构包括标题、正文和产品标记组成,能读懂常见产品的使用说明书或用户手册,并能根据说明书正确地使用产品。

  ● 知道产品说明书的形式包括条款直述式、自问自答式等几种形式,了解不同产品说明书的特点。

  ● 掌握产品说明书的编写要求,并能结合自己设计的作品,编写简单的使用说明书,体验编写使用说明书的过程,增强创作意识。

  ● 知道产品的日常维护是产品使用的重要环节,了解产品常用的维护方法和服务途径,增强自我学习能力。

  ● 熟悉使用和维护技术产品的基本原理,学会通过说明书或互联网等多种途径获得产品信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对待技术产品的理性态度。

  【教学建议】

  1.本主题将设计过程大致分成了“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方案优化”和“产品的使用说明”五个阶段。这是一个普遍的过程,但不是一个规定的程序,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这种次序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产生反复。“设计过程”是《技术与设计1》的重点内容。本主题的教学,可以通过便携式小凳、或学生使用的台灯、或多功能笔筒等的设计和制作,让学生学习和体验设计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实践的基本方法。

  2.关于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但注意不要将概述详细化。

  3.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发现与明确问题对技术设计的重要性,亲身经历发现和明确问题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自己的设计项目。通过案例讲解、视频资料展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发现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4.本课程所讲的“问题”通常是指技术世界中的技术问题,教学时要突出“问题”的技术特征。

  5.在教学中,应强调常用的信息处理方法,并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能体会到获取全面、准确、有用的信息对完成一个好的设计的重要性。

  6.在“制定方案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实例与材料的相关知识,采用讲解、观察、讨论等方式,启发思考,激发兴趣。通过学生对设计项目的调查、分析,并自选一个简单的设计项目,如设计一个简易台灯、多功能笔筒等,亲历一个简单的设计,了解制定设计方案的方法、步骤、设计要求、需考虑的因素、所选材料的性质等。注意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多个方案,进而确认一个设计任务,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制定出相应的设计计划。

  7.比较和权衡是设计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重要过程,教学中要加以区别。

  8.设计的一般原则是本主题学习的重点。教学中,可通过案例、图片、视频以及设计技术活动等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分析、交流和评价,明确并掌握设计的一般原则。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以联系的观点看待各个原则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原则对技术产品进行综合评价。

  9.在方案构思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发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大胆构思,提出

  多个方案。方案的构思方法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教学中不要刻意突出某一构思方法。

  10.在“工艺”教学中,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工艺的选择能力,以及正确、安全地使用工具或设备,不要过度强调对学生的操作技能。

  11.模型具有交流、检验设计思想及过程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改进设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制成模型或实物。

  12.要因地制宜,创造条件,让学生亲历产品测试的全过程。但不一定要强调正规的测试手段。

  13.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提供一种常见的产品,让学生写出该产品说明书,然后提供厂家的说明书,通过自我评价和集体讨论等形式,领悟说明书的编写和使用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

  () 设计的交流

  【课程目标】

  1.在设计过程中和设计完成后,能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并能在交流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

  2.了解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能识读一般的机械加工图、线路图、效果图等常见的技术图样,能绘制草图和简单的三视图。

  【学习要求】

  1.设计的交流

  ● 了解设计的交流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了解口头语言、文本、技术图样、图表、模型、计算机演示、网页等常用的设计交流方式,知道不同交流方式的适用范围和特点。

  ● 针对不同的内容和交流对象,能够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想法和成果,在技术设计的交流中,学会判断并提炼有价值的技术信息。

  2.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

  ● 了解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知道技术语言包括技术图样、图表、技术符号等,了解不同技术语言的特点和应用范围,能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

  ● 知道草图的分类,掌握绘制草图的方法和步骤,学会应用设计草图来表达设计意图。

  ● 知道一般的机械加工图、电子线路图所用符号的含义及表达方法,能识读机械加工图、线路图、效果图等常见的技术图样。

  ● 掌握一般技术图样绘制所采用的投影方法,学会绘制简单的三视图并能标注尺寸。

  【教学建议】

  1.设计的交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要注意穿插案例、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小组活动等形式,采用口头语言、文本、技术图样、模型、计算机演示、网页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此外,可以组织班级之间的学生交流活动,有条件的可组织校际之间的交流活动。

  2.对于技术图样的教学,针对不同的技术图样,有识读和绘制两类要求。教学中要侧重于培养学生识读技术图样的能力,只要求能绘制草图和简单物体的三视图。对于学生“识读”能力的培养,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或者有关专业软件,还可以让学生识读一些实际的图样。关于草图基本画法的教学,教师要演示具体的画法,如:如何握笔,如何徒手划线到基本图形的画法等,并选择一些较为典型的图形让学生动手实践。

  3.本主题的专业性较强、比较抽象,难度较大。教学中可采用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注重感受与体验,关注情感发展,激发学习兴趣。

  () 设计的评价

  【课程目标】

  1.能根据设计过程中每一阶段的要求进行评价,树立质量管理意识。

  2.能根据需要进行简单的技术试验,并进行评价,写出试验报告。

  3.能根据设计要求对设计过程和最终产品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并写出设计总结报告。

  4.能对他人的、现有的技术产品做出自己的评价,并写出比较全面的评价报告。

  【学习要求】

  1.设计的评价

  ● 知道设计的评价的含义及其作用。

  ● 知道设计的评价包括对设计过程的评价和对最终产品的评价,在设计过程中,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及时保存相关信息。理解设计过程的评价的综合性,学会判断设计过程是否合理、有无创新等;知道对最终产品进行评价的基本依据,学会从多方面把握评价内容。

  ● 能够从质量管理的角度,对设计方案、制作过程等各个阶段进行评价。

  ● 学会根据设计要求和所受的限制,对设计过程及最终产品进行综合评价,学会写出符合要求的、完整的设计总结报告,并能对自己的设计过程进行系统回顾,找出成功与不足,培养发现问题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 学会多角度地评价技术产品,写出比较全面的评价报告。

  2.技术试验及其方法

  ● 了解技术试验的含义、分类,了解一般技术试验,如性能试验、优化试验、测试试验等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知道技术试验在技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 掌握一般的技术试验实施的步骤,学会根据设计的要求和所受的限制,进行简单、有效的技术试验。

  ● 知道一般的技术试验报告的写作内容和要求,学会撰写比较正规的试验报告,包括试验数据的采集和结论分析。

  【教学建议】

  1.设计的评价是教学难点,可运用多媒体手段、案例呈现等方法实施教学,引导学生将设计的评价应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

  2.在技术试验的教学中,设计技术试验的项目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亲自设计与实践中,体验技术试验过程。

  3.对于技术评价的教学,可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讲解等形式,让学生从多方面把握评价内容与方法,对技术产品进行多角度的评价。例如,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产品是否符合实用性、工作效率、安全性、成本、耐用性等设计要求,判断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对社会、经济、环境、道德等产生的多方面影响,指出产品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写出比较全面的评价报告。

必修2

技术与设计2

  本模块以《技术与设计1》为基础上,是专题性技术与设计教学内容,是构成技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模块由“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和“控制与设计”四个主题组成。这四个主题是技术领域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它们既有专业技术的内涵,又有通用技术的特性。另一方面它们所体现的技术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不仅是解决技术问题的钥匙,还可以向其他领域迁移,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结构与设计”虽指向力学结构的理解、分析和设计,其结构与功能关系的讨论却是各类技术设计不可少的。“流程与设计”讨论流程和流程的改进设计,其改进的思想和方法同样具有技术设计的共性。“系统与设计”侧重于对系统的理解,以及运用系统思想完成实际生活中的设计。“控制与设计”重在理解和运用控制,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

  模块四个主题的内容相对独立,教学中可以调换顺序,但它们又相互呼应,具有内在的联系。结构总是与系统相联的,结构是系统的结构,是系统的组成形式,也是系统功能的依据;流程可以说是工程系统或工作系统按时间顺序的描述;控制本身是一个系统,它也是对系统状态所施加的干预。从总体上把握各主题的内在联系,有助于理解本模块所体现的思想与方法的普适性。

  () 结构与设计

  【课程目标】

  1.了解结构的涵义,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和一般分类。

  2.能结合12种简单的结构案例,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应力的。

  3.能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并写出试验报告。

  4.能确定一个简单对象进行结构设计,并绘制设计图纸,做出模型或原型。

  5.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

  【学习要求】

  1.结构的涵义

  ● 了解结构的涵义,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和一般分类。

  2.结构的分析

  ● 知道应力的概念,能通过简单结构的案例,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力的,如梯子、大坝、桥墩等。

  ● 知道结构强度的概念,能通过简单的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写出试验报告。

  ● 知道结构稳定性的概念,能通过简单的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写出试验报告。

  3.结构的设计

  ● 能确定一个简单对象并进行结构设计,提出结构设计的功能、强度、稳定性等要求。

  ● 说出结构设计应该考虑的功能、安全、创新、成本和工艺等主要因素,能构思出23种结构设计方案,并做出优化选择,绘制出设计方案的结构草图,能选定一种优化的结构设计方案,运用身边的材料和工具,制作模型或原型。

  4.结构的欣赏

  能从结构的功能、强度、成本工艺、稳定性和创新性等角度,对结构设计的优缺点进行评析,能从历史、民俗和审美等角度,欣赏典型的结构设计。

  【教学建议】

  1.本主题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材内容收集素材,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素材,开展研究性学习。

  2.对于常见结构的教学,首先,要明确人们分析结构主要是为了从中获取灵感,从而解决某些技术问题。教学中可以用多媒体或实物从自然界、技术领域、社会领域三个角度展示生活中的常见结构。然后,从力学的角度去理解结构。教学中应选取一些简单易行的技术小实验,让学生对构件的受力形式及特点有一个感性认识。要重点突出应力的概念,但不要求具体计算。对于结构的类型,可以选取不同结构类型的实例(如大坝、脚手架、头盔等),从力学的角度分析其受力特点。

  3.在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和技术试验,对简单的结构进行强度、稳定性分析,解释它的强度高低、稳定或不稳定的原因。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设计来做试验,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和现有条件,自行设计进行试验,并得出结论。

  4.在简单结构设计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在构思简单结构设计方案时,要学会从画草图开始,结构设计的草图要能清晰显示出设计对象的骨架形式、尺寸比例等,并组织学生对草图的方案进行交流与讨论。

  5.在结构制作时,应采取学生分组的教学方式,配发各种不同性质的材料,让其按设计的一般步骤进行设计,并能制作出一个结构简单的物体。

  6.对于经典结构的欣赏的教学,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经典结构实例,引导学生从技术角度和文化角度两方面来欣赏。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特色建筑,从各类教学资源中筛选有价值的结构设计实例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习对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的角度和方法,比如从“形”“意”“神”等方面来评价。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能找出生活中的一个经典结构,写出一篇赏析短文。

  () 流程与设计

  【课程目标】

  1.了解流程的涵义及其对生产、生活的意义。

  2.通过对典型的工作流程和生产工艺流程案例的分析,理解流程中的时序和环节的意义,学会阅读简单的流程图。

  3.能分析流程设计中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并画出流程设计的框图。

  4.能解释流程的改进与设备、材料等之间的关系,能概括某种简单生产流程优化过程中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5.能对生活、生产中的简单对象进行流程设计或流程的改进设计,并用文字或图表说明流程设计方案的特点,或者流程的改进方案的优越之处。

  【学习要求】

  1.流程的涵义

  ● 知道流程的涵义,列举生产、生活中的流程应用的事例,知道流程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流程的分析

  ● 说出流程中环节、时序的概念,分析生产和生活中流程的环节和时序,知道流程可以用方块图、文字叙述、表格、图形和程序流程图等多种形式表达,识读简单的流程图,正确运用流程图表达流程。

  3.流程的设计

  ● 分析流程设计中应考虑的因素,如工艺、设备、材料、人员、技术和资金等。

  ● 知道流程设计的一般步骤,如确定目标和任务→对过程进行分析→初步确定环节→划分时序→绘制流程图→评价和改进→完成设计说明。

  ● 根据已知条件设计简单流程,指出所设计的流程方案的特点。

  4.流程的优化

  根据分析流程实例,指出可改进之处,提出优化方案,知道流程的改进与工艺、设备、材料、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针对确定的流程实例,分析流程优化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并能进行流程优化设计。

  【教学建议】

  1.在本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引进生活中的相关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内容。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流程的知识,更应与学生一起探究流程所蕴含的思想与方法,如“流程就是质量”“流程就是效率”等。

  2.对于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的教学,可用较为简单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流程的概念,在理解上要抓住两个关键点:时序和环节。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对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流程进行设计,体验合理的流程对生活的意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企业的生产流水线,感悟生产流程的快捷、高效、有序。

  3.在流程的设计的教学中,要结合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为了达到一定的具体要求,要综合考虑流程设计中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任务,让学生按流程设计的步骤进行简单流程的设计。

  4.关于流程的优化,应明确技术是为人服务的。流程优化是因为对现有流程的不满意而进行的改进,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教学中应注意渗透技术的人文特性,让学生探究优化背后所隐含的深刻思想,并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流程优化的内容及条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对生活生产中已经存在的、尚有改进可能的流程进行讨论,指出问题所在,提出改进方案,并论证这一方案的可行性。

  () 系统与设计

  【课程目标】

  1.从应用的角度理解系统的涵义。

  2.通过简单的系统的案例分析,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初步掌握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

  3.理解系统优化的意义,能结合实例分析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

  4.通过简单的系统设计案例的分析,初步学会简单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5.确定一个生活或生产中的简单对象,根据设计要求完成系统的方案设计。

  【学习要求】

  1.系统的涵义

  ● 说出系统的概念,分析构成系统的三个条件。

  ● 知道系统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系统的分析

  ● 结合实例说明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和目的性等基本特性,运用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身边系统实例的特性。

  ● 知道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能运用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分析简单系统。

  3.系统的设计

  ● 根据所确定的设计任务,做出简单系统设计的书面方案,包括必要的设计草图和设计报告,对设计方案所作的评价等。

  4.系统的优化

  ● 总结系统优化的意义,对所设计的系统方案进行评价,提出改进之处,并结合案例,分析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

  ● 知道系统优化的一般过程,能针对某个具体案例,提出系统优化的方案,总结系统优化的几种类型,如工期优化、成本优化、工艺优化、管理优化、组织优化等。

  【教学建议】

  1.本主题的案例大多基于一定的生产经验和科学知识,教学中应注意将知识应用与学生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应用中掌握知识。

  2.对于系统的教学,可从系统的实例分析入手。如一台电冰箱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学校的一间多媒体教室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等等。教学中可以通过师生互动来明确系统的概念和了解系统不同的分类。对于系统的基本特性,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实例,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分析出系统的四个基本特性。对于系统的整体性,可让学生展开辩论。

  3.在系统的分析的教学中,首先,可以结合实例研究,得出系统分析的概念和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然后,给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理解系统分析的三大原则,掌握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系统优化的深刻含义,亲历系统优化的一般过程,感悟系统优化的现实意义。

  4.对于系统的设计的教学,教师在对系统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典型系统的设计,让学生理解系统设计中应考虑的主要问题,如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系统的整体优化。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再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进行简单系统的设计,以加深理解。

  () 控制与设计

  【课程目标】

  1.理解控制的涵义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分析典型的案例,了解手动控制、自动控制,熟悉简单的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简单的工作过程。

  3.能画出一个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的方框图,理解其中的控制器、执行器等环节的作用,熟悉反馈环节的作用。

  4.能结合案例找出影响简单控制系统运行的主要干扰因素,并作分析。

  5.了解简单的被控制对象的基本特性,能确定被控量、控制量,画出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并形成初步的控制设计的方案。

  6.能根据开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制作一个控制装置;或者能根据简单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实施或模拟实施,学会调试运行,提出改进方案。

  【学习要求】

  1.控制的涵义

  ● 知道控制的涵义,并能列举出生活和生产中的控制事例。

  ● 知道控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说出生活中控制的运用所带来的高效、方便的体验,举例说出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

  ● 知道人工控制与自动控制的区别。

  2.简单控制系统的分析

  ● 说出开环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并简述开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 说出闭环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知道被控量、控制量、给定量,知道被控制对象、执行器、控制器和反馈环节的作用,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并简述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 说出并比较闭环控制系统与开环控制系统的特点,结合实例,用方框图分别表达一个开环控制系统和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分析控制系统中的干扰因素对控制系统影响的过程,分析并说出一个简单闭环控制系统抗干扰的过程。

  3.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

  ● 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被控量和控制量,选择并确定一个实现控制要求的设计方案,画出方框图,根据开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体验模拟实现控制方案的过程,或者根据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体验模拟实现控制方案的过程,正确调试系统。

  【教学建议】

  1.本主题的专业性较强,教师应多方面收集资料,加强对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研究,并对它们之间的异同进行分析。

  2.对于控制的手段与应用的教学,可以从水龙头、银行自动取款机等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说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控制手段,并阐述自己对它们的理解。引导学生分析喜闻乐见的、容易接受的简单控制事例,明白控制系统的类型、组成及工作过程。

  3.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是本主题的教学重点,其中有控制系统、开环控制、闭环控制等重要概念。应通过具体的实例区分哪些是开环控制,哪些是闭环控制,明确简单的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以及它们是如何实现控制的。并着重比较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突出反馈这个知识点,但不宜讲得过深。应针对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控制系统的输入量、输出量、被控对象、执行器、控制器、控制量等元件或参量。在学生初步掌握的基础上,完成课后练习,加以巩固。

  4.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是本主题的教学难点。可让学生分析熟悉的一些事例,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干扰因素。教学中只要求学生列出简单控制系统的干扰因素主要有哪些,不要求对这些干扰因素作具体分析。在学生理解干扰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闭环系统中反馈的概念及其作用。可结合大量的实例和现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并对闭环控制系统与开环控制系统进行比较。对于功能模拟方法和黑箱方法的教学,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5.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动手制作的环节,以体现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如电热毯的设计)来阐述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思路,要分别说明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的设计。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某一个简单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6.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设计并实施一个开环控制装置,完成从方案设计到制作的整个过程。

 

选修1:电子控制技术

  电子控制技术是一门运用电子电路实现信息或能量改变的技术。本模块提供了学习设计和制作电子控制系统的机会,以使学生接触和尝试解决更具有趣味、更富有价值的技术问题。

  本模块由“传感器”“数字电路”“电磁继电器”和“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四个主题组成。前面三个主题分别阐述电子控制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突出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第四个主题是将前三个主题组合成一个控制系统,并通过应用性设计,对“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内容进行应用、综合和拓展。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电子控制电路的构成,知道数字电路的基础知识及其在电子控制技术中的应用;学会设计和安装电子控制电路,能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电子控制的过程和可能发生的故障,并用试验的方法进行优化,以提高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应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典型实例,把重点放在电子控制电路的实际运用和改进上,强调综合运用系统和控制的方法,分析和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 传感器

  【课程目标】

  1.认识常见的传感器,能用多用电表检测传感器。

  2.知道传感器的作用及其应用。

  【学习要求】

  1.能认识常见传感器的实物外形和电路符号。

  2.能使用多用电表检测光敏传感器、热敏传感器等常见传感器。

  3.知道传感器的作用和应用。

  【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应尽量收集多种传感器实物,让学生从外形上认识常见的传感器。

  2.在教学中,可通过人体的感觉器官与传感器的对应类比,引入并认识传感器的特性。

  3.在传感器的应用案例教学中,可通过实地观察、调查、咨询、查阅产品说明书或有关的技术资料等多种方式,了解各种传感器在生活、生产、军事等方面的应用,分析它在电子控制系统中的作用。如:热敏传感器可以在自动电饭锅、冰箱等电器中用来控制温度。

  () 数字电路

  【课程目标】

  1.通过比较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了解数字信号的特性,知道数字信号的优点。

  2.知道数字信号中“1”和“0”的意义,了解数字电路是一种能够方便地处理“1”和“0”两种状态的电路。

  3.了解晶体三极管的开关特性及其在数字电路中的应用。

  4.熟悉与门、或门和非门等三种基本逻辑门的电路符号及各自的逻辑关系,会填写它们的真值表,能画出波形图。

  5.知道与非门、或非门的电路符号及各自的逻辑关系,会填写它们的真值表,能画出波形图。

  6.知道常见的数字集成电路的类型,并能用数字集成电路安装简单的实用电路装置。

  7.能够对数字电路进行简单的组合设计和制作,并进行试验。

  【学习要求】

  1.通过比较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了解数字信号的特性,知道数字信号中“1”和“0”表示信号的“有”和“无”或电平的“高”和“低”状态。

  2.熟悉“与”“或”和“非”三种基本的逻辑关系,能在生活中发现这三种逻辑关系的实例。用示意图分析、说明三种逻辑关系,并能用逻辑表达式表述。通过实验来判断逻辑门,让学生去感受这些“门”可以控制信息的流动。

  3.了解晶体三极管的开关特性及其在数字电路中的应用,能在电子线路实验板上搭接晶体三极管的开关作用电路。

  4.能够对数字电路进行简单的组合设计和制作,并进行试验。

  【教学建议】

  1.本主题内容较为抽象,单纯讲解会很枯燥,因此,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学会分析事物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还要注意收集数字电子产品的资料,组织“未来世界中数字技术的应用”讨论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数字技术发展的动态和趋势。

  2.关于数字信号优点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动手做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对比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

  (1) 将计算机中某一幅图片复制(或刻录) 到其他存储介质上,比较复制件与原件的图像清晰程度有什么变化。

  (2) 将普通录像带中的某一段画面翻录到另一盘录像带上,比较翻录带与母带的影像清晰度有什么变化。

  3.对复杂的数字集成门电路,建议不作详细的电路结构剖析和逻辑关系的具体分析,只要求学生知道它是由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个基本门电路组成的一只“黑箱”,用“黑箱”方法避开对复杂的信息流动过程的解释,将重点放在用数字电路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上,以体验数字电路应用的广泛性。

  4.在教学中,可以使用电子工作平台(EWB) ,用虚拟的方法对基本逻辑门电路、组合门电路等进行逻辑关系实验。

  5.对于数字电路简单的组合设计和制作的教学,可组织学习小组,让学生使用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并搭接23个不同的简单电路,如变调的电子音乐门铃、光控报警器、延时路灯等,然后,将其组合成具有新功能的实用电路,并进行小组交流。

  () 电磁继电器

  【课程目标】

  1.知道常见的继电器可分为电磁继电器和无触点继电器两大类。

  2.了解常见的直流电磁继电器的构造、规格和工作原理。

  3.学会直流电磁继电器的使用。

  4.知道可控硅的构造和电路符号。

  5.了解可控硅的简单的工作原理。

  【学习要求】

  1.知道常见的继电器可分为电磁继电器和无触点继电器两大类,了解常见的直流电磁继电器的构造、符号。

  2.知道常见直流电磁继电器的接点有常开、常闭和转换接点等三种类别,以及继电器的额定工作电压、线圈直流电阻、触点数目等参数。学会选用直流电磁继电器。

  3.能用有转换触点的直流电磁继电器搭接一个电路,了解常见的直流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学会直流电磁继电器的使用方法。

  4.知道可控硅的构造和电路符号,了解可控硅的简单工作原理,能搭接一个用可控硅控制电灯亮度的电路。

  【教学建议】

  1.教学中,可准备一张继电器结构挂图,图上不标出名称,让学生根据挂图说出名称。

  2.教师可引用继电器在电子控制系统、触电保护、电流过载以及在高压、高温和有毒环境下的应用等实例,引导学生比较电磁继电器和可控硅在应用中的优缺点,并进行交流。

  3.可控硅工作原理是本主题教学的难点,因此,可采用演示试验或分组试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试验中观察、分析现象,总结规律。

  () 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

  【课程目标】

  1.知道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2.能用方框图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电子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3.能用数字集成电路等器件安装简单的实用电路,并进行调试。能用该电路设计和安装开环控制系统。

  4.能设计和安装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并进行调试和改进。

  5.了解常见遥控系统的组成、分类及其应用。

  6.能用集成电路设计和安装简单的遥控系统,并进行调试。

  【学习要求】

  1.理解电子控制技术的含义,了解它的广泛应用。知道电子控制系统是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系统,要求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分析与把握电子控制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和目的性。

  2.知道最基本的电子控制系统由输入、控制和输出等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输入部分大多由传感器等器件组成;控制部分通常由数字电路(如触发器) 、单片机或计算机等组成;输出部分一般由电磁继电器等器件组成。

  3.会用方框图表示信息流动的方向,能用方框图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电子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4.知道开环电子控制系统和闭环电子控制系统的区别,知道反馈在电子控制系统中的作用。

  5.了解常见的遥控系统由发射电路、接收电路和执行机构等组成,知道常见的遥控系统有红外线遥控系统和无线遥控系统等,了解遥控系统的应用。

  6.能用集成电路设计和安装简单的遥控系统,并进行调试。

  【教学建议】

  1.本主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电子控制系统的应用性设计上,教学中采用实用电路的设计,化解设计电路原理图的难点,便于学生较容易地完成多方案设计。

  2.虽然学生在《技术与设计2》中已学过对控制量和被控制对象的分析,但它仍是教学中的难点,特别是闭环电子控制系统中输出部分的组成比较复杂,各种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不太明显,教学中应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边演示边讲解。

  3.对遥控系统的设计和安装的教学,没有规定用无线电遥控或红外线遥控,建议不要展开,只要求单通道的遥控系统。教学中,可采用小组活动、分工合作的方式,设计和制作一个单通道无线电遥控电路,然后,应用这一电路设计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电铃(或电灯等)遥控系统,并在试用过程中加以改进。

  4.本主题是将前三个主题组合成一个控制系统,并通过应用性设计,对必修课“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中的内容进行应用、综合和拓展,进行电路的组合、改进和应用设计(即技术的二次开发) 。例如用集成电路安装一个电子温控电路,然后用这一电路设计和制作一个能控制水壶煮水的自动控制装置。

选修2:建筑及其设计

  “建筑及其设计”是建筑技术的重要内容。本模块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应用技术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

  本模块由“建筑与文化”“建筑结构及其简单设计”“建筑材料及其加工”和“建筑构造及其设计”四个主题组成。通过本模块的教学,学生应该理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了解常用的建筑材料及其加工设备与工具,学会一些加工技能;了解建筑构造及构件的主要技术知识;能进行简单建筑结构与构造的设计,理解与设计有关的法规。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意,设计每一个构件都要考虑部分与整体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建筑质量和建筑污染是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应注意利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与安全意识。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应注意建筑设计的人文性与时代性。

  () 建筑与文化

  【课程目标】

  1.理解建筑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和时代风貌的写照,了解建筑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2.了解我国和当地房屋建筑的特色,能分析当地房屋建筑特色的产生原因。

  3.通过对典型建筑的欣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建筑物进行评价。

  【学习要求】

  1.了解建筑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渊源关系,理解建筑是人类走进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2.知道建筑是技术与文化的结晶,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物,是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

  3.了解我国和当地房屋建筑的特色及其产生的原因,进一步体会家乡之美,达到领悟、内化。

  4.通过对典型建筑物的欣赏,了解建筑风格与建筑艺术不仅表现了民族文化传统,而且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知道典型建筑所表现出的特有的艺术性、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等特点,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建筑物的建筑文化。

  5.能根据建筑物类型和人们不同的需要,分析不同的建筑物发挥着各种不同的功能作用,能分析建筑的基本要求和个性特点。

  【教学建议】

  1.本主题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例如:“建筑——走进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这一主题,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活动体验,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围绕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展开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解读、品味、鉴赏,理解建筑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和时代风貌的写照。

  2.教师在专题教学前要有整体的教学计划,如围绕“建筑与人类文明的渊源”关系,要注意收集人与建筑、建筑与文明、建筑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资料,以保证有序有效的课堂教学。

  3.中国的历史建筑中反映了中国的灿烂文化,各地的房屋建筑更是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环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音像、图片资料的收集,分析其建筑特点及产生的原因,通过调研、走访、游览、参观等校外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祖国的民族建筑和现代建筑及当地的建筑,增进他们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4.在引导学生分析建筑文化时,应抓住典型建筑所具有的艺术性、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等方面的特征。

  5.教学中要组织各种活动项目,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了解建筑物的各种不同功能作用、建筑的基本要求和建筑的个性特征。

  6.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不同风格、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建筑物进行评价。

  () 建筑结构及其简单设计

  【课程目标】

  1.了解建筑结构的含义,知道某一建筑物的结构类型。

  2.了解拱券结构、桁架结构、悬索结构常见的建筑结构受力情况。能通过简单建筑物的案例、分析影响其稳定性和强度的主要因素。

  3.能设计简单的建筑结构,并制作模型。

  【学习要求】

  1.通过对建筑物上荷载的重力作用及建筑结构的基本构件、受力构件、非受力构件的认识,了解建筑结构的含义。

  2.了解结构的常见类型,知道某一类建筑物的结构类型。

  3.在探索建筑结构的受力过程中,了解拱券结构、桁架结构、悬索结构等常见建筑结构的受力情况,并尝试对所设计的建筑结构进行受力分析。

  4.通过对构件的连接方式、建筑材料、结构类型、建筑的高宽比、地基变形等进行分析,了解影响建筑物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主要因素。

  5.能根据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等的功能要求,会对建筑结构的结构选型、结构布置、结构受力进行分析,能对建筑结构进行简单的设计。

  6.能根据建筑结构设计制作的步骤,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模型制作。

  【教学建议】

  1.教学中要注意情景创设,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荷载的含义和荷载的几种现象。建议采用试验法分别进行各种荷载试验并作正确的判断,将试验结果记入设计好的表格中。

  2.通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调研活动,实地了解建筑结构,观察建筑结构中的受力构件和非受力构件,记录文字、图片等资料,并在班级进行交流。

  3.对于建筑结构类型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了解常见的砖混结构、砖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结构类型,并学会对其中的某一类结构进行分析比较,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建筑,指出它们的受力构件是由什么材料建造的。

  4.试验是解决建筑结构受力分析的最佳途径。教学中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典型结构进行试验,如拱券结构、悬索结构、框架结构等。试验材料的选择要体现多样性,如纸、木、金属、塑料等,通过试验分析观察它们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并作好试验记录,形成试验报告,进行交流。

  5.影响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因素很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地从构件的连接方式、建筑材料、结构类型、建筑的高宽比、地基变形等方面进行分析、试验,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影响建筑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其他因素,如外力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条件等。 <, P class=MsoNormal>  6.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结构功能要求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等作具体的分析,分析的形式应体现多样性,可以是间接的图示分析,也可以是直观实体分析。还要引导学生在结构设计中考虑性价比。

  7.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结构选型、结构布置、结构受力分析及构件设计、连接设计等具体内容中进行科学的分析,并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对房屋的功能、空间、建筑外形等结构类型,结构构件的具体位置以及建筑结构受力和荷载的安全可靠性,不同材料的构件设计等进行具体的分析、试验,在知觉、感受、体验实践中完成建筑结构设计的学习任务。

  8.简单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模型制作是学生直接感受建筑结构设计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挥想像,经过多种类型、多种材料的试验,选择最简单的类型和材料,按照结构设计的步骤进行简单建筑结构模型的制作。

  () 建筑材料及其加工

  【课程目标】

  1.知道常用建筑材料的种类,熟悉其中12类材料的性质、规格型号和用途。

  2.能分析使用不合格建筑材料与选用材料不当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等危害,初步学会选择适用的建筑材料。

  3.初步学会12种常用建筑材料的加工方法、连接方法及其工艺。

  【学习要求】

  1.知道建筑材料的含义,能根据建造房屋、修建道路和桥梁的不同要求,分别列举出它们所需的主要建筑材料。

  2.了解建筑材料的不同分类,熟悉12类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规格、型号和用途。

  3.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并能够通过小试验,对建筑材料的弹性与塑性、韧性与脆性、强度、硬度等进行测定,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对建筑物的重要性,初步学会运用木材、玻璃等建筑材料进行加工和连接,掌握基本的操作。

  4.了解建筑材料对建筑物质量、建筑物结构类型、建筑物造价和建筑物美观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由于建筑材料运用不当和不合格建筑材料所造成和环境污染等危害。

  5.了解建筑材料在满足使用功能和质量要求外的高性能化、复合化与多功能化等发展趋势,初步学会选择适用的建筑材料。

  【教学建议】

  1.对建筑物的材料的认识,可采用图片分析和实景分析,引导学生识别房屋建造、道路桥梁建造的主要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分类是非常丰富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常见的建筑材料进行分析,并进一步了解其他建筑材料。熟悉12类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规格、型号和用途。

  2.可以通过小试验的方法,对实体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和安全使用等进行分析,试验的材料选择最好是常见、易得的,如木材、塑料、砖、石、玻璃等,试验中应做好数据记录与分析。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发生伤害事故。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主题结构,制订设计方案,选择可加工或半成品的材料进行连接制作,同时结合制作工艺流程,让学生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3.建筑材料对建筑物的质量、结构、造价和美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校内和周边建筑作调查研究,进行分析交流,指出其不合理之处并提出改进方案。

  4.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收集,整理归纳出各种不同的新型建筑材料,并选择12种典型的新型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进行比较与分析。了解土木工程史上的三次飞跃,并大胆想像可能还会出现哪些变革,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 建筑构造及其设计

  【课程目标】

  1.了解建筑构造的含义,知道某一类建筑物的构造类型。

  2.理解各类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构造与人的行为、生理及心理要求之间的关系。

  3.了解23类建筑构件的用途、特点,理解设计该构件时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建筑设计中的安全要求及有关建筑法规)

  4.能设计或改进简单建筑构件,并能绘制设计草图。

  5.能根据设计方案选择加工工具、量具、设备及加工方法,并制作所设计建筑物的模型或构件(或模型)

  6.能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对设计方案及其制作品进行评价。

  【学习要求】

  1.认识建筑构造,知道建筑物是由基础、楼梯、门、窗、墙体、屋顶等构件组成的,能对建筑物的构造类型进行分析。

  2.能围绕建筑物的基本建筑构件,了解建筑物主要构件的功能和构造特点,使学生对各个常见构件有更准确的认识。

  3.通过对建筑构造的外力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技术条件的分析,能够明确在影响建筑构造时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

  4.学会观察并发现生活中建筑构造设计是怎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对建筑构造设计具体要求的学习,理解建筑是为了人而设计的。

  5.通过对建筑构件的设计理念的理解,学会围绕门窗或楼梯构件进行设计,能用木、纸等材料制作设计模型。

  6.学会设计过程中的草图、正规图的绘制,通过多方面的分析、比较,能对设计过程、设计构件进行修改完善,同时还要适时地对设计情况和制作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

  7.在学习与设计建筑物构件时还要了解我国已经制定的各种规范标准,例如:在我国建筑设计时必须首先满足《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I3787〕等规范要求,在构件的构造设计时也有一些相关的设计规范等。

  8.要学会根据构件设计方案选择使用的工具、量具和专业设备以及科学的加工方法。

  9.能够利用石材、水泥、木材、玻璃、塑料、金属等建筑材料,根据设计要求和加工方法制作建筑物的模型或构件。

  【教学建议】

  1.对于建筑物的构造类型的教学,可以采用分组活动的教学形式,确定主题方案,到社区、家庭、厂矿、学校、公共场所、商店等地方进行调研,进行实践体验,获得信息,并在全班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相关的信息。

  2.对于建筑物的基本构件的教学,可以采取观察法、对比法、讨论法,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试验法,选择基础、墙体、楼梯、屋顶、门窗等构件中的12个基本建筑构件进行分析或试验,并对结果进行评议。

  3.教学中要注意收集网络信息、图片资料或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影响建筑物构件的因素有外力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条件因素等。

  4.理解建筑构造设计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熟悉一些科学的建筑构造,应用对比的方法对身边不合理的建筑物构造进行调研,并用摄影或摄像的方法将资料收集起来,在班级交流,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建筑物构造的设计必须考虑人的因素。

  5.对于建筑物构件设计的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构件标准等规范文件,学习了解相关建筑法规,并知道这些法规在建筑构造中的作用。

  6.在建筑构造施工中,工具、设施、设备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学中要利用网络、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工具、设备。

  7.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用一般的建筑材料,如:水泥、黄砂、石膏、玻璃、塑料、金属材料、木材等,进行建筑模型或建筑基本构件的设计与制作。同时还要学会这些材料的加工方法,选择材料时不宜太多,一般以12种建筑材料为宜。

 

 

选修3:简易机器人制作

 

 

  本模块为学生提供了宽广而丰富的想像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简易机器人制作所用的材料价格低廉,对学校设备要求不高,容易在一般中学开设和推广。

  本模块由“单片机及其控制程序”“单片机与控制电路”和“单片机与传动机械”三个主题组成。内容涵盖了计算机、传感、智能信息处理、控制和机械等基础技术,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动机械技术的综合、软件技术与硬件技术的结合,有利于拓展学生技术学习的视野。

  本模块中,虽然编程语言和传动机械占了比较多的篇幅,但教学重点还是在设计和制作上。在教学中,应加强系统思想方法和技术试验方法在新的学习情景中的应用和指导。

  () 单片机及其控制程序

  【课程目标】

  1.知道单片机的特点及应用。

  2.知道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过程。

  3.知道单片机集成电路引脚的功能。

  4.了解一种单片机编程语言,掌握一种单片机常用的编程指令。

  5.学会用指令编制简单控制的程序,并能根据试验进行修正。

  6.能操作单片机编程器将编写的程序烧结固化。

  【学习要求】

  1.了解单片机的特点、应用以及产生的原因。知道单片机实际上是一台微型计算机,它具有一般计算机的主要结构,但又比PC机要简单很多。

  2.了解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过程。

  3.能结合电路图和实物认识引脚的功能。

  4.理解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的区别;了解单片机编程语言的选择过程。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指令。如:汇编语言的常用指令一般在10条左右。学会一般单片机的选用。

  5.理解程序指令执行的一般过程;掌握一种汇编语言中的一些常用汇编指令(如:movloadaddsub等;亦可使用某一种高级语言)

  6.能结合实际例子会使用一些常用的特殊寄存器。

  7.会画程序流程图、能读懂简单程序,并能调试、检查程序;能通过试验发现编程中的问题,然后探究如何去修改。

  8.能通过编程器把程序烧结到单片机的存储器中,使单片机能按照程序进行工作。

  【教学建议】

  1.对于单片机的特点和应用的教学,可在列举单片机的特点的基础上,介绍单片机在工业、农业等领域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过于专业化,简易机器人语言部分的教学,只要求对汇编语言作简要介绍,编程则采用学生方便使用的图形化语言。但建议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3.在讲解编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开展相关活动,如调查一个交通路口的行人流量、自行车流量和汽车流量,制定出交通红绿灯翻转时间间隔的合理方案,设计和制作一个用单片机控制的交通信号灯控制模型,并进行模拟试验。

  4.在单片机的编程的教学中,可采用分组的形式,设计不同的程序,使单片机控制的彩灯组出现各种不同的发光形式,如奇数发光二极管发出闪光、偶数发光二极管发出闪光和逐个发光。在电子实验板上搭接电路进行试验,并将这些设计成果应用于实际。比如,为广告牌四周设计和制作一个逐个闪烁发光的循环彩灯组。教师可以给出基本的外围实验电路,由学生编写相应程序,进行调试、检查、烧结等。

  5.关于单片机型号的选用,由于只涉及简易机器人的制作,所以只要求使用一块单片机。至于单片机型号的选择,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用。

  6.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应用“任务驱动”的思想,先提出任务,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 单片机与控制电路

  【课程目标】

  1.了解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知道单片机是一种使用广泛的控制电路。

  2.知道常见的传感器及其作用。

  3.了解继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能掌握简单的使用方法。

  4.能用传感器、单片机和继电器等安装一个简单控制装置,并进行试验。

  【学习要求】

  1.知道常见的传感器,认识常见传感器的外形和电路符号。

  2.认识传感器的作用是能够采集和检测外界非电量变化的信号,并把它转换成为电信号。

  3.了解直流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并能通过阅读直流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图,了解其工作原理。掌握直流电磁继电器简单的使用方法。

  4.能用传感器、单片机和继电器等安装一个简单控制装置,并进行试验。

  【教学建议】

  1.对于传感器的教学,仅要求了解传感器的外部特性,对内部结构、工作原理不作深究。

  2.可以指导学生设计由传感器、单片机和发光二极管等组成的13种在夜晚才能工作的循环彩灯控制系统,并在电子实验板上搭接电路后进行试验。

  3.可以指导学生设计一辆遇到障碍就转弯的碰碰车,加深对单片机控制电路的理解。教师可事先准备好基本机械部分,学生完成传感器、继电器的安装以及控制程序的编写与调试。

  4.在继电器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单片机与控制程序,利用继电器对直流电动机进行转动方向和速度控制;建议补充脉宽调制知识。

  5.使用了传感器以后,对编程的设计要求较高。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 单片机与传动机械

  【课程目标】

  1.知道一般机械的组成,了解常见的机械传动的方式。

  2.了解常见齿轮传动的特点、形式和应用,会计算简单的齿轮传动比。

  3.能按照装配图样安装简单的齿轮装置,并进行调试。

  4.了解常见的连杆传动机构的结构及其应用,能设计和制作简单的连杆装置。

  5.能设计一个简单的电动机械,并进行安装和调试。

  6.能设计和制作一个由传感器、单片机、继电器、电动机和传动机械等组成的简易机器人或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并能通过试验完成23个规定的动作。

  【学习要求】

  1.知道一般机械的组成,了解常见的机械传动方式。

  能从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和目的性等特性出发,了解一般机械的组成。

  知道传动机械在一般机械中的作用,了解常见的机械传动。

  2.知道常用的平行连杆机构,掌握四连杆机构形成的条件。

  3.了解常见齿轮传动的特点、形式和应用,会计算简单的齿轮传动比,能根据装配图安装简单的齿轮传动装置,并进行调试。

  4.了解常见的连杆传动机构的结构及其应用,能设计和制作简单的连杆装置。

  5.能设计和制作一个由传感器、单片机、继电器、电动机和传动机械等组成的简易机器人或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并能通过试验完成23个规定的动作。

  【教学建议】

  1.对于机械部分的教学,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调查周围环境中的机械传动装置,分析其结构和工作过程,画出简单的结构草图。如伸缩晒衣架、挖土机的机械手臂、消防车的升降云梯等。

  2.齿轮传动是机械传动的一种重要形式,需要重点讲解。可以利用现有的机器人器材进行教学,让学生对齿轮传动有感性的认识。

  3.在连杆传动机构的教学中,教师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做中了解连杆传动机构的结构和应用范围。

  4.机器人技术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它所涉及的知识非常广,包括程序设计、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机械传动技术等。可借助当前成熟的教育机器人平台组织教学。

选修4:现代农业技术

  本模块以现代农业的理念、技术和试验方法为主,为学生提供了接触一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的机会,以培养学生对农业及其新技术的亲近感,增强他们参与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

  本模块包括“绿色食品”“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引进”“无土栽培”“营养与饲料”“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治理”“农副产品的营销”六个专题。所设计的专题考虑到了地区的差异和城乡学校的不同特点,适应面广、应用性强。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认识现代农业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了解农业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树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学会一些现代农业技术的基本技能和试验方法,并能够在实践中应用;能够运用技术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简单的农业试验方案的设计。

  学校在组织教学时,要采用合适的载体,解决好专题的地方性、季节性问题;要合理安排基础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实践的比例;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习基地,促进学生通过实践,熟悉和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技术和试验方法。

  专题一:绿色食品

  【课程目标】

  1.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理解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涵义。

  3.了解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及管理的标准。

  4.初步掌握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的技术要点,能够选择12种当地主要的农业栽培品种进行绿色食品栽培试验。

  【学习要求】

  1.理解什么是现代农业技术。

  2.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理解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4.了解什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知道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哪些途径。

  5.理解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含义,理解开发绿色食品的积极意义。

  6.了解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无公害食品的区别,理解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无公害食品的关系。

  7.了解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及管理的标准,理解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程序。

  8.了解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初步掌握绿色食品生产的技术要点。

  9.理解绿色食品栽培的目的。

  10.了解绿色食品栽培试验设计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初步掌握绿色食品一般生产操作技术规程。

  11.学会设计栽培绿色食品的栽培方案,能选择12种当地主要的农作物栽培品种进行绿色食品栽培试验。

  【教学建议】

  1.在教学导言时,可通过组织讨论、开展调查、资料收集、案例分析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农业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通过环境考察、案例分析、参观当地现代农业示范区、观光园区,或环保知识讲座等,使学生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提高对爱护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2.在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食品选购、市场调查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绿色食品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知道怎样购买绿色食品,学会区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无公害食品。

  3.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和管理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标准和要求,或组织学生分析目前市场上有些不法生产企业盗用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的案, 例,, , 让学生知道只有取得相关部门的认证后,方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可通过资料收集、讨论与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绿色食品一般生产操作技术规程;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了解12种绿色食品的生产过程。

  4.绿色食品栽培试验设计及实施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了解绿色食品栽培试验设计的原则,掌握绿色食品一般生产操作技术规程和技术要领。有条件的学校,可结合当地实际,以12种当地常见农作物为载体,进行套袋、施肥、病虫害等栽培对比试验,让学生掌握绿色食品栽培试验设计及实施的方法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试验设计的指导,并帮助学生解决试验方案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物质、技术上的困难。

  专题二: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引进

  【课程目标】

  1.了解品种资源保护的意义、品种资源的种类及保护措施。

  2.了解生态条件与引种关系,能分析温度、光照和雨量等生产因素对引种的影响。

  3.了解引种试验的过程,能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对品种资源进行分析、比较,选定需要引进的品种。

  4.学会观察试验的方法,能对选定的12个品种进行引种的观察试验。

  5.学会品种对比试验的方法,能对引进品种做出全面的评价。

  6.学会区域试验的方法,能通过区域试验确定性状稳定的引进品种。

  7.学会栽培试验的方法,能确定适合引进品种的栽培条件。

  8.能够根据生产目标,设计引种试验方案。

  【学习要求】

  1.理解品种资源的含义及进行品种资源保护的意义。

  2.知道品种资源的三种基本类型。

  3.了解进行品种资源保护的措施,关注我国品种资源库的建设和保护,树立品种资源保护的思想。

  4.初步学会建立品种资源库的方法。

  5.理解引种的含义及意义。

  6.了解当地农产品引种的情况,能分析当地农产品引种的目的。

  7.学会分析引种的生态条件(温度、湿度、土壤、光照、地形等)

  8.掌握农产品引种的过程,能尝试进行引种试验,形成关注当地农产品品种引进情况的意识。

  9.了解引种试验的方法,学会进行观察试验、栽培实验的方法,能进行对比试验,注意观察区域试验的情况,能进行小规模的引种试验。

  10.在进行引种试验前能设计植物引种试验方案,并能对引种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和效益分析。

  11.了解动物引种试验过程,可以尝试进行动物引种方案设计。

  【教学建议】

  1.本专题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引种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基础,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密切联系当地的农业生产实践。

  2.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人们虽注意到了品种和种子的重要性,但往往不注意品种资源的保护,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树立品种资源保护的思想,使学生理解品种资源保护是为品种繁育,保存了品种的优良基因,是新品种繁育的基础宝库。袁隆平院士繁育的杂交水稻就是利用了野生水稻的优势基因,如果没有野生水稻这一品种资源,就不可能有新品种的产生。

  3.本主题教学中,只要让学生一般了解品种资源类型和保护措施。

  4.学校可以采用兴趣小组的形式,让学生搜集某一品种的植物种类,尝试进行品种资源库建设,体验品种保护的乐趣。

  5.引种是当代农业生产中广泛运用的方法,是现代农业技术中最基本的技术,所以学生必须理解引种的意义。应帮助学生收集了解当地的温度、光照、降水等生态条件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引种对象的生态要求,使学生学会分析要求与实际情况的吻合情况,并在当地选择农户或在校内的试验园地进行引种试验,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保存数据的习惯。

  6.引种试验的方法是进行引种的基础,学生应了解引种试验的四种基本方法。在引种教学中,应进行观察试验、品种对比试验和栽培试验的实际操作,指导学生对身边可能接触到的区域试验进行观察。

  7.引种试验方案的设计是引种试验的基础。由于植物引种试验相对比较简单可行,因此掌握植物试验的方案设计是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可根据教材的设计要求,引导学生实地分析试验地块基本情况,设计试验的内容,包括田间管理的过程。要指导学生在试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数据。

  8.动物引种试验受到动物饲养条件的限制,因此只要求学生了解动物引种试验的基本过程和方案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就可以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指导学生尝试进行动物引种试验。

  9.“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引进”的教学与当地农业生产实践联系较为紧密,可以进行操作试验的内容比较广,对学生学习掌握现代农业生产基本技能帮助较大,因此,要关注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加以分析。

  专题三:无土栽培

  【课程目标】

  1.了解无土栽培的类型和方法。

  2.了解无土栽培基质的种类和特点,以及营养液的组成成分的性质。

  3.学会营养液浓度的计算方法,掌握营养液配制的方法,了解常用的经验配方。

  4.认识无土栽培常规设施,能就地取材,制作简易的无土栽培设备。

  5.根据当地或学校的条件,选择12种作物进行无土栽培试验,初步学会无土育苗的方法;掌握无土栽培过程中的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能对作物营养失调的症状进行分析和调整。

  6.掌握无土栽培中嫁接育苗的方法和管理技术,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嫁接育苗。

  【学习要求】

  1.理解什么是无土栽培。

  2.了解无土栽培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了解无土栽培的主要类型、优缺点,知道无土栽培的应用。

  4.学会营养液浓度的计算和表示方法。

  5.了解营养液常用的经验配方及组成成分的性质,掌握营养液配制的方法及管理要点,能对作物营养失调的症状进行分析和调整。

  6.了解水培的主要形式和常规设施,能就地取材,设计、制作简单的水培设施,进行水培实验。

  7.了解无土栽培基质的种类和特性,掌握基质栽培中基质的选择和处理方法。

  8.了解基质容器栽培的概念。

  9.学会利用家庭的空间和容器进行简易无土栽培。

  10.认识槽培的常规设施,掌握槽培的技术要点,能就地取材,制作简易的槽培设施,进行槽培。

  11.了解基质立体栽培的主要形式,掌握柱状栽培和长袋状栽培技术。

  12.掌握无土育苗的定义,初步学会常用无土育苗的方法。

  13.掌握番茄工厂化穴盘育苗技术。

  14.了解嫁接育苗技术的定义和优点,掌握嫁接育苗的方法和管理技术,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嫁接育苗。

  【教学建议】

  1.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无土栽培基地或观看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无土栽培及无土栽培的主要类型。了解无土栽培的优缺点,感受无土栽培对人们生产及生活的影响。

  2.建议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进行简易的水培试验,让学生了解营养液的配方及作用,学会水培的管理方法。在配制营养液时,有条件的学校可邀请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技术指导。可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制作简单的水培设施。

  3.在学习基质栽培时,指导学生进行某一种常见植物(花卉或蔬菜)的基质栽培试验,让学生掌握基质栽培的方法与过程。可利用身边的废弃物作为基质栽培的材料。槽培和立体栽培设施较复杂,可根据当地具体条件进行教学。

  4.在无土栽培育苗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参与穴盘育苗,了解穴盘育苗技术。

  5.在嫁接育苗技术教学中,可请当地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让学生掌握嫁接育苗的方法和管理技术。

  专题四:营养与饲料

  【课程目标】

  1.了解常用饲料原料、配合饲料的种类及特点。

  2.了解营养性饲料添加剂、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的种类和作用,能根据需要正确选择添加剂。

  3.学会12种天然青饲料主要的加工调制、贮藏及防污染方法。

  4.了解配合饲料的成分和作用,掌握配合饲料的科学配制原则,学会设计饲料配方的基本步骤和计算方法,能运用计算机进行饲料配方的设计和最佳方案筛选。

  5.了解饲养或养殖动物的营养需要,能根据培育目标,为当地主要饲养或养殖动物制定不同生长阶段的饲料选择方案。

  6.能结合当地实际,并根据绿色食品生产标准,为当地动物饲养场或水产养殖场设计饲料配方,并选择一种动物进行饲养或养殖对比试验。

  【学习要求】

  1.了解饲养或养殖动物的营养需要,能对一些饲养或养殖动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营养需要进行比较。

  2.了解常用饲料原料的种类及特点。

  3.了解天然青饲料的风化、贮化等几种主要的加工调制方法,学会青饲料的基本贮藏方法。

  4.了解常用配合饲料的种类及特点,了解配合饲料的成分和作用。

  5.了解营养性饲料添加剂的种类和作用,了解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的种类和作用,能根据需要正确选择添加剂。

  6.理解配合饲料的科学配制原则,掌握饲料配方设计的基本步骤,掌握饲料配方的计算方法,能运用计算机进行饲料配方的设计和最佳方案筛选。

  7.能结合当地实际,并根据绿色食品生产标准,为当地动物饲养场或水产养殖场设计饲料配方,并选择一种动物进行饲养或养殖对比试验。

  8.理解饲喂动物时饲料合理搭配的重要性。

  9.了解几种动物的科学饲喂时间、方式,了解不同动物饲料科学搭配的细则。

  【教学建议】

  1.通过访问调查、知识讲座、资料收集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当地有代表性动物的营养需要。在学习饲料原料概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饲料样品的收集、查阅资料等活动,了解常用饲料原料的种类和特点,可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分析八大类饲料的作用。选择12种当地常见的青饲料进行加工和贮藏试验,使学生学会青饲料的加工和贮藏方法。

  2.组织学生参观饲料加工厂,了解配合饲料的生产过程。走访有关技术人员,了解配合饲料及营养添加剂的种类和使用方法。结合当地常见病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饲料添加剂对畜禽生长的作用。

  3.在进行饲料配方设计的基本原则的教学时,可让学生借助计算机为某种饲养动物设计经济、优质的饲料配方。通过讨论各配方的营养性和经济性,对配方提出改进意见。筛选出最佳方案。建议实施饲料搭配、科学饲喂试验,并做好记录,分析试验结果。

  专题五: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治理

  【课程目标】

  1.了解病虫害防治在农业和林业上的意义。

  2.了解病虫害发生的过程、规律,能结合当地实际分析影响病虫害发生的各种因素。

  3.学会几种主要病虫害的识别方法。

  4.掌握当地主要病虫害的一些预测预报方法,能进行简单的病虫害预测预报。

  5.能运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对病虫害发生的时间、范围和数量进行预测预报;并能根据掌握的资料绘制虫情分布图。

  6.学会当地几种主要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机械防治方法,能设计体现环保要求的病、虫、草害综合治理方案。

  【学习要求】

  1.了解病虫害的概念并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病虫害,了解病虫害防治在农业和林业生产上的意义。

  2.了解植物病害发生的病源以及植物病害的症状,了解昆虫的危害方式及其危害的症状,学习几种常见的病害和虫害的识别方法。

  3.了解病虫害发生和流行规律,了解虫害发生规律,了解影响病虫害发生的因素,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

  4.了解病虫害预测的意义,掌握病虫害调查取样的方法,能根据病虫害的分布特点设计调查方案,学会田间病虫情的表示方法,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5.掌握病害预测因子选择的依据,掌握病害预测各方法的技术要点,并能够利用某些简单方法预测当地常见的病害。

  6.掌握虫害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各方法的技术要点,能够利用一些简单预测方法预测当地常见的虫害。

  7.了解计算机模拟预测的一般过程,能运用简单的计算机模拟预测模型对病虫害的发生进行预测。

  8.了解几种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学会几种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9.了解综合治理的概念,能设计体现环保要求的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案。

  【教学建议】

  1.让学生调查、了解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说明防治病虫害的意义。组织学生进行田间调查、标本制作等活动,认识病虫害的症状及诊断方法。通过走访当地农技部门,了解本地病虫害发生和流行规律。

  2.可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病虫害预测的意义,借助多媒体或现场考察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病虫害抽样的方法和要求。出示资料让学生分析,并说出发病率、严重度、病情指数三个指标的联系与区别,结合教材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进行具体的计算练习。

  3.通过案例教学、交流讨论、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病虫害防治的常用方法,认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的优缺点,在化学防治的教学时,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安全教育。在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的教学中,可通过案例教学和方案设计,让学生了解综合防治的概念及其要求。让学生使用简单的计算机模拟预测模型,进行病虫害的预测和预报。

  专题六:农副产品的营销

  农副产品的销售是实现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关键之一。本专题就是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当前农副产品生产销售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课程目标】

  1.了解提高农副产品经济价值的途径。

  2.了解农副产品的市场种类和特征。

  3.了解市场信息的作用,熟悉各种收集信息的有效途径,能收集有关农副产品的各类市场信息。

  4.了解市场调研的内容,学会市场调研的方法,能根据明确的目的,进行农副产品市场调研。

  5.认识市场预测对于农副产品营销的作用,学会市场预测的基本方法,能就当地某些农副产品的营销作出预测。

  6.熟悉农副产品信息发布的途径,学会信息发布的方法,能设计某一农副产品的信息发布方案。

  7.了解农副产品营销决策的程序和方法,能根据市场预测并综合各种有关因素,提出当地某一主要农副产品的营销方案。

  【学习要求】

  1.了解农副产品市场营销的内涵,了解市场营销观念产生及发展演变的过程;能树立市场营销的理念。

  2.理解粮食、畜产品、水产品及瓜果蔬菜等的贮藏、保鲜、加工的意义。

  3.认识到农副产品的加工、保鲜、贮运是提高农副产品经济价值的主要手段。

  4.了解粮食、畜产品、水产品及瓜果蔬菜的贮藏、加工方法。初步学会粮食贮存的基本方法;学会简单的畜产品和水产品的加工方法;掌握日常食用蔬菜、水果的贮藏、加工方法。

  5.了解农副产品市场的种类和特征以及开拓农副产品市场的途径。

  6.了解市场信息的作用,熟悉各种收集信息的有效途径,学会收集有关农副产品各类市场的信息。

  7.熟悉农副产品信息发布的途径,学会发布信息的方法,能设计发布某一农副产品的信息发布方案。

  8.了解市场调研的概念和内容,掌握市场调研的基本方法,能根据明确的目标,进行农副产品的市场调研。

  9.了解农副产品市场预测的概念、内容,掌握农副产品市场预测的方法,学会对当地某种主要农副产品营销问题作出预测。

  10.了解农副产品营销决策的程序及一般原则。

  11.学会农副产品营销决策的方法。

  12.能根据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结果,对当地某种主要农副产品设计出有效的营销方案。

  【教学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农业市场经济的观念,了解、掌握当地农副产品市场营销状况。在进行导言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各种农副产品市场,使学生在对农副产品市场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了解农副产品营销的含义,再进一步学习市场营销观念及演变发展过程,进而了解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本质。

  2.让学生归纳出农副产品的种类包括粮食、油料、畜产品、水产品以及瓜果蔬菜等。

  3.农副产品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必然存在贮藏、运输及加工的问题。可结合学生家庭的粮食日常贮藏来进行粮食贮藏加工的学习。

  4.畜产品及水产品的种类繁多,教学中可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畜产品、水产品进行加工、贮藏方法的教学。例如禽类的宰杀、腌制或者鱼虾的鲜活保存等。

  5.从日常的水果保存方法出发,引申到蔬菜等产品的贮藏方法。让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实际进行瓜果蔬菜的加工。

  6.在对农副产品市场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农副产品市场的种类及特征。可组织学生到农副产品市场,学会收集各类有关农副产品的市场信息。掌握发布市场信息的方法,并让学生尝试设计某一种农副产品的信息发布方案。

  7.在简单介绍市场调研的概念、内容和方法后,可安排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在调研前,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或特长选择一项内容,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际的市场调研,并写出调研报告。

  8.在交流调研报告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市场进行预测分析,使学生掌握市场预测的方法,并可以尝试就当地某一农副产品营销问题作出预测。可以安排学生对当地某一农副产品的营销进行决策讨论,尝试作出营销决策,并完成一个营销方案。

选修5:家政与生活技术

  本模块是当代先进家政理念和家庭生活中的技术应用相融合的产物,对形成科学而健康的家庭生活理念,养成良好的家庭生活态度,发展个人适应、建构和改善生活的能力,进而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增强未来生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模块由“家政概述”“家庭管理”“家庭理财”和“家庭保健”四个主题组成。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与重视家庭的价值,初步树立科学而健康的家庭生活观念,理解自己在目前和未来家庭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明确自己在家庭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掌握家庭管理、家庭理财和家庭保健等基本的生活技术,学会科学有效地处理家庭事务,提高个人适应、规划、建构和改善生活的能力,养成科学的家庭生活态度,增强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幸福的信心。

  () 家政概述

  【课程目标】

  1.理解家政的含义、内容。

  2.学会分析和评价一些典型的中国传统家政理念在现代家庭生活中的意义。

  3.了解一些国外的家政理念,学会分析它们在中国家庭生活中的意义。

  4.理解不同的家庭生活风格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5.理解不同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角色,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

  6.了解获得家政知识的各种信息渠道,能通过多种途径充实自己的家政知识和技能。

  【学习要求】

  1.理解家政的含义,体验家政对家庭生活的重要作用。

  2.能列举家政所包含的内容,解释各项内容所涉及的问题,初步产生学习家政技术的愿望与需求。

  3.能列举一些传统家政理念,学会分析和评价一些典型的中国传统家政理念在现代家庭生活中的意义。

  4.能够列举一些其他国家独特的家政理念,学会分析和比较这些理念与中国传统家政理念的区别,能判断它们是否适用于中国家庭生活,分析它们在中国家庭生活中的意义,初步形成正确的现代家政理念。

  5.理解家庭文化的内涵、构成以及影响家庭文化的因素,理解家庭文化对家庭生活风格与个人发展的影响。

  6.了解家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方法,体会改变与塑造家庭生活的重要性,理解不同的家庭生活风格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7.理解不同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角色,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

  8.理解科技的发展对家庭生活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9.了解家庭生活所需要的科学素养与技术素养,理解科学素养与技术素养对家庭生活的重要意义。

  10.能列举一些可获得家政知识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网站,并能通过这些渠道收集相关信息,扩充自己的家政知识和技能。

  【教学建议】

  1.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展示成功家庭与失败家庭的实例,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讨论影响生活质量的各种因素,获得幸福生活必须具备的生活技能等。

  2.组织阅读、调查活动,并在课堂上对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交流总结,从而理解家庭关系、儿童发展、营养与食品、服装与织物、住宅与居室、家庭理财、家庭保健、家庭文化生活等家政所涵盖的具体内容。

  3.教师可以提供我国古代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家庭在家政方面的典型理念,让学生进行讨论,或组织学生就中国传统伦理准则中的“孝悌”在现代家庭生活中的意义展开辩论,从而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评价一些典型的中国传统家政理念在现代家庭生活中的意义,认识影响家政理念的因素,并能形成正确的家政观。

  4.布置学生调查自己(或亲戚)的家庭在家庭管理、家庭理财以及家庭保健等各个方面的观点、做法及效果,并与传统家政理念进行对比,感受传统家政理念在现代生活中的存在与影响,同时学会辨证地看待传统家政理念。

  5.要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途径搜集国外典型的家政理念,如日本家庭对孩子的勤劳体验教育,西方国家的礼仪规范等,并组织学生对其背景、内涵、特点等进行讨论。还可引导学生比较、理解中外家政理念的文化差异。

  6.让学生列举在家时,父母、长辈对其在行为礼仪各方面的规范要求,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家庭对子孙后代的要求与家庭文化有关,从而产生对家庭文化的初步认识,并可引导学生剖析家庭实例,分析家长的出身背景、文化素质、环境熏陶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使学生意识到家庭文化的形成受到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状态、伦理道德、行为方式、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7.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编排一些小短剧,以展示不同生活风格的家庭中成员发展的不同情况,或请学生列举家长对自己在学习、生活与将来的就业等方面的要求,引导学生理解自身的发展受到家庭风格的影响。

  8.以古代、现代和国外典型的家庭及其日常活动、学习活动、工作活动等为背景,或从典型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中截取典型的片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经历,交流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体会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利和义务。

  9.布置学生查找资料或走访了解现在的家庭生活与古代、近代以及若干年前家庭生活各方面的异同点,并分析导致家庭生活变化的原因,从而理解科技的发展对家庭生活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 家庭管理

  【课程目标】

  1.理解家庭管理的含义、内容。

  2.能分析家庭资源的种类及其对家庭生活的影响。

  3.理解家庭管理的特点,掌握家庭管理的一般实施步骤,能为改进家庭事务管理设计方案。

  4.理解家庭人际关系在家庭管理中的作用,学会一些协调家庭人际关系的技巧。

  【学习要求】

  1.理解家庭管理的含义,了解家庭管理对家庭生活的重要作用。

  2.能列举家庭管理所包含的内容及其对生活的影响,理解家庭管理的特点,初步产生学习必要家庭管理技术的愿望与需求。

  3.能列举家庭生活资源的种类及其特点,能理解家庭资源利用方式的不同对家庭生活质量的影响。

  4.了解统筹生活资源的重要方法与原则,体验家庭资源对家庭生活的重要作用。

  5.掌握家庭管理的一般实施步骤,了解家庭管理计划的类型及如何设计家庭管理计划。

  6.了解家庭管理的组织、执行与控制,能分析并判断家庭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处,为改进家庭事务管理设计方案。

  7.了解家庭人际关系与交流、家庭矛盾、家庭危机、家庭法律关系等重要范畴。

  8.了解进行家庭人际沟通的艺术,了解解决家庭矛盾的策略,了解家庭危机对家庭生活的影响及应对家庭危机的重要方法,学会一些协调家庭人际关系的技巧,体验家庭人际关系在家庭管理中的作用。

  9.理解家庭氛围是家庭生活的基调,认识学习型家庭的构建对家庭成员发展的重要作用,了解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方法。

  【教学建议】

  1.可以通过剖析缺乏良好管理意识与能力的家庭面临困难的案例,或让学生列举自己家庭生活中的经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归类,从而理解家庭管理的含义、内容,并让学生体验家庭管理的重要性与实用性。

  2.请学生制订家庭管理计划,或分小组制订一项班级事务的管理方案,并进行交流,使学生体验家庭计划制订与决策的过程,了解家庭管理计划制订的原则、依据与方法。

  3.创设模拟情景,如家中有老人生病住院,需要陪护,就如何合理运用家庭的各种资源,照顾好老人,安排好家庭日常生活等问题进行讨论,并设计方案。或为自己的家庭设计一个物资管理方案,与父母讨论、修改,予以实施,并把实施效果在班级里做交流汇报。

  4.教师提供一些家庭矛盾、家庭危机的实例,或运用多媒体展示几个处理家庭矛盾与家庭危机的片段,让学生对家庭矛盾、家庭危机的处理方式、处理技巧、处理态度等进行判断与评价,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5.请学生设计一次节日期间家庭活动的方案,并从设计特色、设计理念、设计思路等方面与同学交流讨论。

  () 家庭理财

  【课程目标】

  1.了解家庭理财的内容,熟悉家庭理财方式的种类,能分析影响家庭理财方式和效率的因素,并根据家庭的具体情况或模拟情境选择合理的理财方式。

  2.学会分析家庭收入与支出的构成,并能根据家庭的具体情况,编制家庭收支预算表、支出明细表、家庭收支平衡表等。

  3.学会分析家庭消费结构,通过对影响消费动机的主要因素的分析,识别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能为自己和家庭制订合理的消费计划。

  4.了解家庭储蓄的方式,比较银行储蓄不同种类的特点,学会根据家庭具体情况或模拟情境选择合适的储蓄方式。

  5.了解常见的几种家庭信用活动方式,学会根据家庭具体情况作出信用活动的决策。

  6.了解有关家庭的商业保险的主要品种,以及购买保险时必须注意的事项,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选择。

  7.了解和比较家庭投资的方式和特点,学会设计简单的模拟投资方案。

  8.了解有关家庭经济的一般法律常识,树立家庭生活中的法律意识。

  【学习要求】

  1.能说出现代家庭理财所包含的内容,了解家庭理财、家庭理财计划、家庭消费与家庭投资等概念,体验家庭理财对生活的影响。

  2.能结合案例分析一些典型的家庭理财理念,初步建立正确的家庭理财观念。

  3.能列举一些常见的家庭理财方式,能分析影响家庭理财方式和效率的因素,并根据家庭的具体情况或模拟情境选择合理的理财方式。

  4.了解家庭理财计划的作用、影响家庭理财计划决策的因素以及家庭理财计划的制定步骤。

  5.了解影响家庭预算的因素,认识家庭收入及其构成、家庭支出及其构成,知道编制家庭收支计划的一般步骤。并能通过分析家庭收入与支出的构成,以及家庭的具体情况,编制家庭收支预算表、支出明细表、家庭收支平衡表等。

  6.了解消费结构的构成、消费资料比例的计算以及设计消费结构的主要方法,学会分析家庭消费结构的合理性。

  7.能够通过对影响消费动机的主要因素的分析,识别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能运用理性消费的原则,为自己和家庭制订合理的消费计划。

  8.了解信贷消费的概念及其对生活的影响,能分析信贷消费给家庭生活带来的益处和信贷消费使用不当可能造成的问题

  9.认识常见的几种家庭信用活动方式及其特点,知道影响信贷消费的主要因素,学会根据家庭具体情况作出信用活动的决策。

  10.了解家庭储蓄的方式及种类,比较不同种类银行储蓄的特点,学会根据家庭具体情况或模拟情境选择合适的储蓄方式。

  11.认识保险对家庭生活的重要意义。了解有关家庭的商业保险的主要品种,以及购买保险时必须注意的事项,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与选择。

  12.了解和比较家庭投资的方式和特点,认识风险性投资与保障性投资的差异,学会设计简单的模拟投资方案。

  13.了解与比较常见风险性投资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能根据风险性家庭投资的基本原则,设计风险性投资方案。

  14.了解有关家庭经济的一般法律常识,能说出一些可以寻求法律咨询的渠道,树立家庭生活中的法律意识。

  【教学建议】

  1.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与经济相关的家庭活动,请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归类,以强化对家庭理财、家庭理财计划、家庭消费与家庭投资等概念及其内容的理解。

  2.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我国古代徽商、晋商的家庭理财观念、国外著名公司领袖(如美国的洛克菲勒、韩国的韩永周等) 的家庭理财观以及我国当代的家庭理财新理念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其进行剖析,体会其可供借鉴的精华之处,初步建立正确的家庭理财观念。

  3.通过对典型家庭理财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总结、归纳影响家庭理财方式的因素与影响家庭理财效率的因素。

  4.通过对膨胀心理、从众心理、攀比心理、逆反心理、自慰心理、迷信心理、侥幸心理、炫耀心理等不良消费心理的分析、批判,树立正确的家庭消费观念;通过对盲目性消费、积压性消费、有害性消费、突击性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进行分析、批判,逐步养成良好的家庭消费行为。

  5.按小组组成模拟家庭,根据模拟家庭成员构成、经济收入等情形,进行收支预算,并设计消费、投资、保险的方案,组织班级交流讨论。

  6.创设情景,如母亲当家理财,父亲常因零花钱不够与母亲争吵等,让学生讨论该如何帮助他们化解矛盾。或假设一个家庭计划用1万元装修两间卧室,在讨论如何安排装修房间、购买家具和物品等方面,分组设计装修方案,并进行讨论交流。

  7.组织学生访问一些保险公司,了解他们所提供的医疗保险(或人寿保险、车辆保险等) 的品种,并请学生从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己家庭实际情况的品种,以此加深对购买保险的认识。也可组织学生了解银行储蓄、信贷情况,并进行分析。

  8.指导学生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婚姻法》、《继承法》、《保险法》中的有关规定,促进学生对家庭经济关系的理解。

  () 家庭保健

  【课程目标】

  1.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家庭成员的身体发展特点和相应的保健方法,学会几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预防、发现和应急处理方法,培养关心照顾其他家庭成员的责任感。

  2.掌握一些常见身体不适的处理方法及护理方法。

  3.能对家庭的事故隐患进行检查,发现家庭事故隐患,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学会逃生方法和受伤后急救措施。

  4.了解造成家庭环境污染的因素和保护家庭环境的措施,学会一些防范和消除家庭环境污染的方法,增强家庭环保意识。

  5.知道一些基本的外出旅行的安全保护常识。

  【学习要求】

  1.了解健康的内涵、影响健康的因素,了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

  2.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家庭成员的身体发展特点和相应的保健方法,了解自己家庭其他成员的身体状况,并能设计相应的保健方案。

  3.学会量体温、测脉搏、测呼吸、量血压等几种身体状况的日常观测方法。

  4.了解疾病的几种常见传播方式,树立预防疾病的意识。

  5.学会对发热、头疼、消化不良等常见症状的家庭护理方法。

  6.学会对感冒、中暑、高血压、糖尿病等几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预防、发现和应急处理方法,建立关心照顾其他家庭成员的责任感。

  7.学会对鼻出血、烧() 伤、跌倒外伤等急性病症的家庭应急处理方法。

  8.了解造成家庭环境污染的因素和保护家庭环境的措施,学会一些防范和消除家庭环境污染的方法,增强家庭环保意识,并能选择符合环保要求的家庭常用化学产品,能根据家庭情况设计防范或消除污染的方案。

  9.知道一些基本的外出旅行的安全保护常识。

  【教学建议】

  1.就学生中经常出现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暴饮暴食、酗酒、不爱运动等,以及不良情绪反应,组织讨论。

  2.查找关于不同年龄阶段家庭成员身体发展特点的资料,了解自己家庭成员的身体状况,学习设计与实施相应的保健或护理措施,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3.让学生分组练习量体温、测脉搏、测呼吸、量血压等几种身体状况的日常观测方法。

  4.采用知识、技能竞赛或即兴话剧表演等形式,演示家庭成员出现发热、头疼、消化不良等症状时的护理方法或出现鼻出血、烧()伤、跌倒外伤等急性病症时的应急处理措施,请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5.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介绍家庭生活中易发生的意外事故及处理方法。

  6.让学生检查自己的家庭是否存在事故隐患,采取适当措施消除隐患,并在班级交流讨论。

  7.指导学生认识家庭中经常使用的化学产品,让学生讨论家庭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污染现象、后果及预防处理措施,并能根据讨论的结果,设计保护家庭环境的方案。

  8.以某位家庭成员外出旅游时所遭遇到的若干困境为例,如未带旅游图导致迷路、不听劝阻进入原始森林遇险、身体出现不良状况缺乏医疗药物、不了解旅游地风俗习惯引起误解等,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外出旅行的安全保护常识。

选修6:服装及其设计

  本模块是为美化人们服饰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的生活技术。本模块以现实生活中人人都熟悉并能体验的服装产品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服装欣赏、设计、简单制作及交流与评价等过程,使学生理解设计思想与方法,激发创造的欲望,增强审美意识。

  本模块由“服装与材料”“服装与文化”“着装设计”和“服装设计”四个主题组成。

  () 服装与材料

  【课程目标】

  1.了解服装的基本性质、服装的主要分类及其特点。

  2.了解服装材料的构成和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

  3.理解服装与服装材料的关系,能通过案例分析服装材料与科学、技术及社会发展的关系。

  4.了解常用服装面料的种类、特点和性能,能用简易方法鉴别常用服装面料。

  5.理解选择服装面料的主要依据,能给自己设计的服装选择合适的面料。

  【学习要求】

  1.了解服装的基本性质。了解服装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服装分类方法,能对服装进行主要分类并说出常见服装的特点,不同特征服装适用的场合。如服装的保温、舒适、散热、透气等,用服装美化人的生活和表现人的身份与个性等。

  2.了解服装材料的构成,构成服装最基本的材料。了解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及相应的主要用途。

  3.通过实例理解服装材料和服装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能分析服装材料与科学、技术及社会发展是密切相联的案例。了解一些服装材料发展的简单历史。

  4.能分清面料和辅料,了解常用服装面料的种类、面料的主要特点和常用辅料的性能及作用,了解几种鉴别面料的方法,并能用简易方法鉴别常用服装面料。

  5.理解选择服装面料的主要依据并能举例,能对相应的常见(如自己穿的校服) 服装选择合适的面料。

  【教学建议】

  1.建议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来说明服装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先收集各类服装的实物、图片等资料,进行小组交流、分类展示。

  2.可组织学生讨论中国的丝绸发明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等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当代服装新材料。

  3.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会判别不同服装材料。

  4.帮助学生认识服装材料的构成除了制作服装的面料之外,还有制作服装配件所用的辅助材料,如衬料、里料、缝线、纽扣和拉链等。因地制宜,收集各种流行的面料,制成“服装面料标本集”(标明面料产地、名称和特点) ,交流与分享“标本集”的内容,并说明其中的面料适合做哪一类服装。

  5.做布块缩水试验。实验前教师要提出要求,分组实验,撰写试验报告。

  6.从下列三个方面选择合适的面料:①面料的性能和特点;②穿着对象的年龄和体型;③所设计服装的种类、用途、款式风格以及色彩搭配。

  () 服装与文化

  【课程目标】

  1.了解构成服装的基本要素。

  2.理解服装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通过对我国一些民族服饰的调查,了解12个民族服饰的色彩、饰物及款式的含义,知道服装与民族文化的联系。

  3.理解服装款式的含义,通过欣赏典型的时装画或服装效果图,能比较和分析服装的款式,并评论其所反映的个性特点与社会文化特征。

  4.理解服装色彩在表达情感与个性中的作用,能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服装色彩所表现的象征意义。

  【学习要求】

  1.理解与领悟服装与文化关系,了解构成服装基本要素——材料、款式、色彩与工艺。

  2.理解服装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对我国一些民族服饰的调查,了解12个民族(如朝鲜、维吾尔或藏族等)常见服饰的色彩、饰物及款式的含义,知道服装与民族文化的联系。理解服装的社会性、时代性、地域性、环境协调性,以及服装的装饰性等社会文化特征。

  3.理解服装款式的含义,包括服装的外部轮廓造型、局部(领、袖、口袋等)、衣缝结构及装饰附件(花边、镶缀等) 的外形。学会欣赏典型的时装画或服装效果图(如“中山装”和清朝男装款式效果图),能比较和分析服装的款式,能对案例评论其所反映的个性特点与服装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特征。

  4.理解服装色彩在表达情感与个性中的作用,初步引入色彩表达意义,能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服装色彩所表现的象征意义。学会对典型案例(如中国民间传统在办喜事时,爱穿红挂绿,用以表示喜庆等)进行分析。

,   【教学建议】

  1.可引导学生欣赏有关中国服装史的录像或图片,并启发学生分析思考问题,如“中山装产生与流行的原因”“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服装的变化、特征及所反映的问题”等。

  2.欣赏我国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服装的录像或图片,讨论这些民族服装在材料、款式、色彩与工艺方面所表现出的主要特点,说明这些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审美观念等的影响)

  3.通过网络查阅有关中国服装史的图书或资料,收集我国古代汉、唐、明、清和近代“五四”时期等有代表性的男、女服装插图,比较和分析服装文化的变化与特征。

  4.使用图表方式比较中国传统服装和西式服装材料与款式特点,分析并评论产生这些特点的主要社会文化因素。

  5.让学生收集有关服装流行的信息,讨论服装面料、款式及色彩在服装流行中的影响与作用。

  6.引导学生理解服装色彩在表达情感与个性中的作用,理解服装色彩与文化的关系。

  () 着装设计

  【课程目标】

  1.了解人体结构、比例与服装的关系,学会服装量体的基本方法。熟悉我国成衣服装号型标准,能为自己和他人选择合适号型的成衣服装。

  2.理解着装的装饰性和社会性。

  3.了解服装颜色、花样等色彩搭配与使用的原则,能为个人或群体设计着装色彩,学会欣赏服装的色彩美。

  4.熟悉着装设计的基本要求,学会生活中的着装设计,能根据着装对象的具体条件分析与评价其着装效果。

  【学习要求】

  1.了解人体结构、比例与服装的关系,学会服装量体的基本方法。熟悉我国规定的、市场出售成衣的常见号型标准,能在生活实践中为自己和他人选择合适号型的成衣服装。

  2.理解着装的装饰性和社会性。了解影响装饰性和社会性的主要因素。认识着装设计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3.了解服装颜色以及花样图案、形状等相互之间的搭配与使用的原则,了解服装色彩搭配的基本规律,能为自己的着装或群体(学校、企业、商务)设计着装色彩来体现文化韵味,学会欣赏服装的色彩美。

  4.熟悉着装涉及的基本要求,学会生活中考虑着装设计,能根据实例就着装对象的具体条件分析与评价其着装效果(包括体形、肤色、气质、时间、地点、环境、场合、精神面貌等)

  5.了解展示、欣赏并评价具有特色和创意的服装设计优秀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创新意识。

  【教学建议】

  1.分小组调查市场上出售的各类成衣服装的号型标准,根据同学间相互测量的身体尺寸,讨论并确定每人应购买哪种标准号型的上衣和裤子。

  2.引导学生从装饰性与社会性两个层面阐述着装的功能。

  3.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着装设计的和谐得体、扬长避短、彰显个性三大基本原则,引导学生就款式上的搭配、色彩上的搭配、人体上的搭配以及着装视错觉四大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4.可组织学生设计交流校园服饰。

  5.教师应尽可能地多准备一些教学资料,充分展示服装设计优秀作品。

  6.举办一次“我的打扮最合适”的展示活动。每个同学都要针对自己的体型和特点,为自己设计一套能展示自己个性风采的着装方案并参加展示,交流感受和心得体会。

  () 服装设计

  【课程目标】

  1.理解服装设计的概念和服装设计的基本要素。

  2.了解服装设计的一般过程和服装设计常用的表现方法,能识别常见的服装设计图,并能绘制简单服装的结构草图。

  3.了解服装造型设计的含义,熟悉服装外型设计的基本类型,能用服装结构图表达服装的造型设计。

  4.了解服装制图的一般步骤,能识别服装裁剪图的主要线条与符号,初步学会简单服装的制图方法。

  5.通过所设计的简单服装的制图与裁剪,初步学会安全使用常用的服装制图与裁剪工具,树立质量意识。

  6.能设计、制图、裁剪与制作具有个性化的简单日常服装,并进行交流与评价。

  7.通过展示、欣赏并评价具有特色和创意的服装设计优秀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创新意识。

  【学习要求】

  1.了解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方法、技能和应用等,理解服装设计的概念和服装设计的基本要素。

  2.了解服装设计的一般过程与构思方法。

  3.了解服装设计常用的表现方法,以及识别常见的服装设计图的基本知识(时装画、效果图、结构图和裁剪图)。能学会独立绘制简单服装的结构草图,表达服装的设计意图。

  4.了解服装造型设计的含义,熟悉服装外形设计的几种基本类型,能用服装结构图表达服装造型设计。会用服装结构图来表达服装造型设计。

  5.通过欣赏典型的时装画或服装效果图,能比较和分析服装的款式,并评论其所反映的个性特点与社会文化特征。

  6.了解服装制图的一般步骤,能识别服装裁剪图的主要线条与符号,初步学会简单服装(如马甲、西服裙、文化衫等)的制图方法。

  7.通过所设计的简单服装的制图与裁剪,初步学会安全使用常用的裁剪工具,树立质量意识。

  8.能综合考虑服装整体设计的几个基本因素进行整体设计。

  9.能设计具有个性化的简单日常服装,并进行交流与评价。

  10.通过展示、欣赏并评价具有特色和创意的服装设计优秀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创新意识。

  【教学建议】

  1.通过大量的服装图例,说明服装设计对当今生活的重要意义。

  2.在可能的情况下,安排学生参观一些品牌公司。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做简易的设计。

  3.教学中先让学生了解服装造型设计的含义,再熟悉服装外型设计的几种基本类型。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学会用服装结构图来表达服装造型设计。

  4.在实施本主题教学时,一定要以设计的理念为指导,防止单纯以训练学生使用常用工具和制作技能的片面化倾向。

  5.本主题内容的教学只要求学生了解服装制图的一般步骤,能识别服装裁剪图的主要线条与符号,初步学会简单服装(如马甲、西服裙、文化衫等)的制图方法。

  6.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设计与制作自己穿的文化衫、裙子、睡袍等。建议按照设计方案制作纸模服装,练习服装造型设计及制图与裁剪,并根据服装的表现效果进行设计的修改与创新。

  7.组织学生观看时装表演录像,讨论并评价每场时装表演的设计主题及特色。

  8.尝试设计礼仪装、运动装和休闲装等系列服装。

  9.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去搜集信息、查找资料或进行设计交流等。

选修7:汽车驾驶与保养

  本模块所涉及的技术是现代社会人们常用的技术。

  本模块由“汽车构造与工作原理”“汽车驾驶有关法规”“汽车驾驶技术”和“汽车例行保养”四个主题组成。

  通过本模块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日常生活中现代技术的真实存在,有利于学生体验和领悟学习技术的过程与方法,发展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树立交通安全意识,驾驶员道德规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同时,还有利于渗透一定的职业教育内容。这些对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的适应性以及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都具有重要价值。

  本模块的教学,应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汽车驾驶与例行保养的实践。在指导学生学习汽车驾驶基本操作方法的同时,注意驾驶动作协调性的训练,加强交通安全教育。

  () 汽车构造与工作原理

  【课程目标】

  1.了解汽车的主要构造和主要系统的作用。

  2.了解四冲程发动机的主要构造和工作过程,理解其工作原理。

  3.能从系统间相互协调的角度分析汽车起动、转向和制动的呈现过程。

  4.理解汽车的进步与能源和材料的关系。

  5.理解汽车的大量使用会给环境带来污染,了解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

  【学习要求】

  1.汽车的主要系统

  ● 了解汽车的主要系统由汽油机燃料供给系、发动机冷却系、发动机润滑系、汽油点火系、起动系、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等组成。

  ● 说出各系统的主要作用。例如,发动机冷却系的作用是保证发动机在最适宜的温度下工作(一般为80℃~90)

  2.汽车的主要构造

  ● 了解汽车由发动机、底盘、车身及其附件、电气设备四部分组成。

  ● 说出各部分的主要作用。例如,发动机用来提供动力,驱动汽车行驶。

  3.四冲程发动机的主要构造和工作过程

  ● 了解四冲程发动机由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汽油燃料供给系、发动机冷却系、发动机润滑系、汽油机点火系和起动系七部分组成。

  ● 了解曲柄连杆机构的主要组成:机体组,包括气缸体、气缸盖、机油盘,是发动机的主体骨架;活塞——连杆组,主要包括活塞、连杆,是发动机的传动机件;曲轴——飞轮组,主要包括曲轴、飞轮,是发动机储存和输出动力的机件。

  ● 了解四冲程发动机的主要工作过程:活塞运动分为四个冲程:①活塞下移,进燃气;②活塞上移,压缩燃气;③电火花点火,气体迅速燃烧膨胀,活塞下移做功;④活塞上移,排出废气。由于活塞迅速上下运动做功,带动活塞、连杆运动做功,再由活塞、连杆将机械能传到曲轴和飞轮。

  ● 了解四冲程发动机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将燃气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曲轴和飞轮输出的机械能。

  4.汽车起动、转向和制动系统

  ● 了解转向系的作用是通过操纵转向盘,根据需要改变汽车的行驶方向。

  ● 了解制动系的作用是根据需要,使汽车减速或在最短距离内停车,并保证汽车停放可靠,不会自动滑溜。

  ● 用系统和控制的思想与方法来分析、理解汽车在起动、转向和制动实现过程中,其系统间相互协调与相互控制的关系与重要作用。

  ● 在学习汽车驾驶技术的过程中,感受汽车起动、转向和制动时系统间相互协调与相互控制的关系。

  5.汽车与能源材料的关系

  ● 认识材料和能源在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 理解汽车的发展与进步受到材料与能源的重大影响。

  6.汽车的产生、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 了解汽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的需要,汽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认知、价值观念,形成了汽车文化。例如,汽车文化主要体现在汽车的品牌和标志、车身的美容、车内装饰、与汽车有关的体育、博览会等多方面。

  ● 了解汽车与经济的关系:汽车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 了解世界汽车发展和中国汽车发展简史。

  ● 了解任何技术都有其两面性,汽车也不例外。例如,汽车可以造成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

  ● 汽车对环境污染主要有三个方面:汽车排气对大气的污染、噪声对环境的危害和汽车电器对无线电的电波干扰。

  7.新技术在汽车及交通中的运用

  ● 了解新技术在汽车及交通中的应用,如智能运输系统(ITS)、电子警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及导航、清洁能源等。汽车中的新技术向节约能源、符合环保要求及更加便于人们的生活等方向发展。

  【教学建议】

  1.本模块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举办“汽车发展史”“汽车图片展”等活动,使学生对汽车有理性的认识。

  2.应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以加深对汽车工作原理的理解,分析汽车给人类环境带来的污染主要原因。要结合实例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3.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让学生拆装旧汽车,认识汽车的主要构造和主要系统。

  4.在教学中要紧扣《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中有关技术与设计的基本原理,例如,通过模拟驾驶,让学生能从系统间相互协调的角度分析汽车起动、转向和制动的呈现过程。

  5.结合《技术与设计1》图样的画法,鼓励学生发挥想像,设计一种功能更齐全、更符合环保要求和节约能源的新型汽车,并绘制草图,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与评价。

  6.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汽车制造厂、访问汽车经销商,了解汽车生产、销售的基本环节,开展以汽车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

  () 汽车驾驶有关法规

  【课程目标】

  1.熟悉汽车驾驶的有关法规和驾驶员行为规定,能识别常用的交通标志符号,树立交通安全意识和驾驶员道德规范意识。

  2.了解我国汽车燃油使用、尾气排放、噪声控制等国家有关规定与环保政策。

  【学习要求】

  1.汽车驾驶的有关法规和驾驶员行为规定

  ● 熟悉汽车驾驶的有关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等基本内容,增强法制观念。

  ● 熟悉行车的基本原则:车辆右侧通行的原则、低速置右原则、各行其道原则、确保安全原则。

  ● 了解疲劳、饮酒、药物等对安全驾驶的影响。例如,“酒后不能驾驶汽车”及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等。

  ● 了解驾驶员行为规定,包括对行人(特别是老年人、儿童、病人、残疾人)和对自行车等的保护措施,危险情况时的安全措施等,能负责任地、有道德地应用汽车驾驶技术。

  2.常用的交通符号

  ● 能识别常见的交通符号,包括交通信号灯、道路交通标志、道路交通标线、交通警察的指挥手势等。能从系统的角度理解这些符号的作用,例如,交通信号灯可以合理地限制和科学地组织车流、人流,减少相互干扰。

  3.驾驶员身体条件、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等的基本要求

  ● 了解做一名汽车驾驶员的身体条件:包括年龄、身高、视力、辨色力、听力以及健康状况等;心理条件包括理性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具有一定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等;职业道德:包括尊重和服从交通警察的指挥,遵守交通法规等。

  4.汽车尾气排放(含铅量) 和噪音控制等有关规定和环保要求

  ● 了解汽车的发展方向,如越来越注意提高燃油经济性,采用新材料、新能源,改进发动机性能等。

  ● 了解汽车尾气排放和噪音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 知道我国城市对汽车尾气排放(含铅量)和噪音控制等有关规定和环保要求,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1.访问交通民警,调查了解有关汽车驾驶员执行交通安全法规方面易出现的问题和应注意的事项,通过案例,讨论并分析常见事故的原因。

  2.在介绍交通信号时应从信号学、色彩学和控制理论方面进行教学。

  3.教学中要综合运用配套的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

  () 汽车驾驶技术

  【课程目标】

  1.知道汽车的主要操纵机件、仪表及开关的名称,熟悉其位置,了解其作用,并掌握其正确的操作方法。

  2.学会发动机的起动与停熄,初步掌握汽车起步、变速、转向、制动、停车和倒车等的基本操作方法,能保持操作动作的协调。

  【学习要求】

  1.主要驾驶操纵机件、仪表及开关

  ● 学会正确识别并能说出汽车的操纵机件,包括方向盘、喇叭、变速操纵杆、驻车操纵杆、加速踏板、制动踏板等。

  ● 学会正确识别并能说出汽车的主要仪表,包括车速里程表、水温表、机油压力表、发动机转速表等。

  ● 知道主要开关,包括点火开关、风窗雨刮开关、灯光开关等。

  ● 熟悉操纵机件、仪表及开关的位置,了解其作用,并掌握其正确的操作方法。

  2.驾驶前的准备

  ● 了解驾驶前的准备,包括驾车前有充足的睡眠,检查汽油、机油、冷却液、灯光、制动等是否正常;上车前应环绕车身外部进行检查,目测轮胎的充气状况,观察车辆四周交通等情况;上车后调整坐姿、座椅、后视镜等。

  3.发动机的起动与停熄

  ● 了解起动是由车钥匙打开点火开关,接通蓄电池与起动机之间的电路,起动机把蓄电池的电能转换为机械能驱动发动机工作,实现发动机起动的过程。

  ● 了解关闭发动机的基本方法:踩下离合器、踩下制动踏板、拉紧驻车制动、变速杆挂入空挡位置。

  4.驾驶操作技术

  ● 初步掌握汽车的加速、减速、转向、倒车的基本操作方法。

  ● 了解汽车变速的种类、变速原理、变速器的挡位等,掌握汽车的变速操作。

  ● 了解汽车制动、驻车、停车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汽车的制动方法。

  5.汽车安全驾驶

  ● 掌握汽车安全驾驶的重要性,熟知驾驶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 了解汽车的安全驾驶的主要内容,包括做好行车前的准备、带好安全带、正确控制车速、不可强行超车、变更车道易早、减速会车、注意灯光的使用、车速和汽车制动距离的关系等。

  6.树立交通安全意识,培养驾驶人道德规范意识

  ● 知道汽车的安全技术包括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主动安全就是要求防范事故于未然,被动安全就是要求在发生事故时,能够保护乘员。

  ● 树立“对他人负责”和“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人机关系”方面去理解与掌握操纵机构、仪表与开关的位置与作用。通过运用图形学、色彩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汽车仪表与指示灯。

  2.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为每个学生创设能亲身进行原地驾驶汽车的环境与条件。

  3.引导学生用系统与控制的思想方法去体会和分析汽车起动、转向和制动等实现的过程。

  4.应指导学生严格遵守交通安全规则和驾驶员操作规程,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并认真体会操作动作要领。

  5.应该使用实物、模型或多媒体等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述枯燥的机械结构。

  6.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超速行驶、酒后驾车、疲劳驾驶、逆向行驶、不按规定让行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

  () 汽车例行维护

  【课程目标】

  了解汽车例行维护项目,初步学会汽车例行维护的基本操作方法,并形成维护和管理汽车的意识。

  【学习要求】

  1.汽车维护种类:日常维护、一级维护和二级维护

  ● 了解汽车维护与修理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技术措施。按照汽车行驶里程的多少,进行不同级别的维护作业项目称之为等级维护。行驶的里程越长,维护的级别越高。

  2.日常维护

  ● 了解日常维护主要是在出车前、行车中和收车后进行的。

  ● 日常维护的内容主要是车内外清洁、燃油、机油、冷却水补给、外表定期上光、塑料金属件的处理、汽车防锈,对汽车制动、转向、传动、灯光、信号等安全部位和装置以及发动机运转状态进行检视、校紧等。

  ● 了解新车走合维护的主要项目,包括走合前的维护和走合后的维护。

  3.初步学会汽车维护的基本操作方法

  ● 知道汽车维护的基本工具有螺丝刀、扳手、千斤顶等。

  ● 掌握维护的基本工具的使用。

  ● 了解维护应注意的事项。

  4.汽车的选购

  ● 了解选购汽车的主要原则:经济能力原则、用途决定车型原则、使用维修方便原则、个人喜好原则等。

  ● 了解汽车的主要技术因素:外形尺寸、发动机功率和扭矩等。

  ● 了解购车的主要程序:了解车型及价格信息、选择车型、购车、提车、办保险、上牌照等。

  【教学建议】

  1.应帮助学生初步学会几种汽车维护常用工具(如螺丝刀、扳手、钳子等)及量具的使用方法。

  2.建议在学习完“汽车驾驶技术”后再学习本主题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学生需要有亲身驾驶汽车的体验,才能更好地理解汽车例行维护的重要性、维护的项目、要求与重点。

  3.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汽车制造厂或汽车维修企业,观看有关汽车制造及维护的录像,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对生产和维护技术产品的兴趣,了解汽车维修工作的特点、要求和重要性。

4.汽车的选购是选学内容,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第二部分 教学建议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改革旧的教育观念,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教学过程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技术课程要结合自身的特征,把它落实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在传统的技术教学中,教学关系往往是教师管教,学生管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在这样的课堂里,实际上学生不是自己学会技术,而且被教会技术,技术教学往往成了单纯的技能训练活动,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另外,新课程又要求技术教师应该是一个技术教学的研究者。技术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会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和碰到书本上没有的新问题,同时也没有多少由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可借鉴和参照,所以要求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教学研究的有心人,分析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对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进行认真总结,探究解决教学中难题,并使研究成果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再指导技术教学的实践。这种研究不脱离教学实际,坚持这种研究,必将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课程得到创造性地实施。
  (一)引导学生亲历设计过程
  设计是解决技术问题的一种方式,又是技术的基础之一,也是通用技术各个模块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引导学生亲历设计过程的教学中对以下几个问题要引起充分的注意。
  1.提高学生对设计过程的参与程度。
  教学的过程是指达到教学目的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在技术教学活动中,学生要亲历产生需求、构思方案、表达交流、制作、試验、评价以及相应的分析、权衡、选择、优化、综合等组成的一系列技术过程;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才能使学生可能产生多样化的思维,才能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学生的技术素养才能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培养。所以,在技术教学活动中要特别強调学生的全员性和全程性参与,即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习技术课程,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技术活动,每个学生都要经历技术活动的全过程。要做这两全,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对技术问题的强烈兴趣,以吸引他们主动而积极地参与设计过程。
  2.引导学生生成多个设计方案
  技术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用多种技术思想和方法去分析问题,生成解决问题的多个方案。在形成多个方案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真正经历设计方案的形成过程,以使学生对设计过程获得比较完整的体验。
  3.加强设计中的过程评价
  由于技术设计的最终结果往往会有产品,对产品的评价标准又比较容易量化,所以,在对设计的评价过程上容易产生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的现象。
  设计过程是学生手脑并用的过程,过程评价可以促进这种互动的发展,鼓励学生注重对技术的探究,有利于形成规范的操作行为,实现情感价值观的体验。
  (二)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学习的指导
   1.正确认识学习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意义
  《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了强调学习中学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统一,在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中,又提出了初步掌握结构、流程、系统和控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而且在各模块的目标中都提出了加强技术思想和方法的要求。《标准》对技术思想方法的问题如此重视是因为技术思想和方法是从宏观的理论层面上提供了解决技术问题的思路和处理技术问题的方法,有利于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有利于提高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共通技术能力的提高。可以这样说,在教学中加强技术思想和方法,是实现技术教学的通识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对历次改革中寻求技术通用性的重大突破。
  2.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技术和思想方法
  技术思想和方法重在实践中应用,通过实践去领悟,要防止从理论到理论的做法。
  下面是教学中的一个例子
  在讲系统的思想方法时,教师不是先讲什么是系统,再讲系统方法的重要意义。而是先让学生阅读下面两个案例。
  搞某个建设项目,两个工程队的做法不一样:
  甲工程队首先考虑的是要选择精兵强将,采用好的材料和设备;二要保证工程的每个项目高质量。在时间上先考虑第一步怎么办,再考虑第二步怎么办。认为工程的各个要素都好,每一步搞好了,就可以保证工程能最优。
  实际实施中情况却不完全是这样,比如,由于各个施工队伍相互配合不好,管理跟不上,就会造成窝工,即使每个项目都是高质量、高水平,但它们相互不协调,也不可能取得最佳结果。
  乙工程队和甲工程队不一样,它考虑的是整体的最佳设计、最佳控制和最佳管理,以求得整体功能最优。它首先考虑工程的全过程怎么搞,再看每个阶段怎么搞;先考虑长远,再考虑当前,从工程的全过程来考虑每个阶段的任务。在这个基础上,选择、协调和管理人、财、物,利用这些要素的巧妙联系和组合来组织 工程进度和质量要求,从而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工程任务。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工程队的做法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得到系统方法的一些主要特征:系统强调整体最优,强调各要素之间的组织、管理、配合和协调。它处理问题的思路首先着眼于系统的整体,从整体出发去研究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去反复考虑。
  接着,让学生在解决某一技术问题时,运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进行设计,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去体验和领悟系统思想和方法。
  班上有几个学生对电子技术十分爱好,曾经参加过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设计长距离遥控电饭煲工作的装置,虽然他们设计了一个方案,但未能达到设计的全部要求。后来,他们用学到的系统思想的方法,重新审视原来的设计,对方案进行了优化,同时又用它来改进工艺,终于解决了原先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并且获得了奖励。之后,他们很有感慨地说:原来我们认为有了技能,就能解决技术问题。现在学了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它使我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变化,解决了电饭煲遥控的关键技术问题,使我们从中领悟了思想和方法的价值。
  在教材中往往蕴含大量的技术和思想方法的教学载体,如果教师结合技术思维和方法去教技术,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技术思维和方法去学技术,那就会产生十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技术试验的教学
  试验是属于技术设计过程中一种重要技术方法,是把科学知识和技术原理物化为技术成果的一条基本途径。在本《标准》的内容中经常提到了技术试验,正确把握技术试验教学的要求,对落实课程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试验有多种作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试验要求,选择和使用不同的试验方法。
  下面是几种常用的试验方法及其作用
  1.对比试验法
  通过两组或多组试验的研究,比较它们之间的优劣差异,权衡利弊,选择一种最优方案,它是一种为决策提供依据的试验。
  例如:为了找到棉花的良种,在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管理条件下,通过种植不同品种的棉花进行对比试验,最后确定一种高产的、抗病虫害能力強、棉纤维质量符合要求、易管理的棉花品种作为推广。农业试验中,往往采用对比试验法。
  2.析因试验法
  它是一种由已知结果去寻找原因的试验,以便发现问题的症结,寻找正确的方法,使之得到完满解决。
  例如 :机械设备出现裂纹或早期失效,设备运转发生故障,生产工艺流程不稳定等现象,一时无法查明原因,就往往要转入试验研究,分析各种复杂因素,找出问题的主要原因,这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3.性能试验法
  它是为了定性或定量地认识对象的种种性能所安排的试验,是工程技术研究中最基本的试验类型,主要用于检验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所要求的性能,以及如何运用技术措施去提高它们的性能。
  性能试验的范围很广,例如:材料的强度、刚度、塑性、韧性和抗腐性试验;许多机械设施的抗震性,收音机对广播节目的选择性、灵敏度试验;汽车的速度、油耗、舒适程度等。
  在教学中要加强对试验过程中目的的确定、任务的安排、方法的使用、仪器的选配和校准、数据的观察和处理等方面进行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要密切注意各种细节和意外情况的发生,引导学生做好观测记录,抓住有价值的资料,力求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从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和负责的科学态度;鼓励和培养学生在试验中进行合作性学习,积极培养团队精神和分工协作的意识。
  技术试验往往会有失败,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让学生体验技术问题在解决过程的曲折和艰难,并用历史上发明家百折不挠进行试验研究的典型事例激励学生,培养他们自信、不怕失败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对《标准》内容中规定的技术试验要求,若因仪器设备等不足原因而在实施上造成困难时,应依据学校的实际条件,结合教学内容和要求,因地制宜地自行设计类似的试验项目来替代,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试验。
  各地要加强对技术试验方面的教研和交流,积极总结和推广教学中涌现的简单易行、教学效果好的技术试验的方法和经验。
  (四)倡导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要结合技术自身的特点,将新课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在教学中要进行某一产品的抗压强度试验。由于试验过程本身就富有很多的探究因素,这为运用探究学习方式提供了天然的条件。试验往往需要依靠几个人的合作完成,所以,又可以采用合作性学习方式。很多老师通过教学实践后深有体会地说:现在经常讲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实技术课程中的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所以,只要我们重视这个问题的研究,就能够地较好地实现技术教学中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本《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应特别重视合作性学习方式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所以,这里重点讲一下关于如何做好合作性方式学习的几个问题。
  合作性学习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在距离上与其他学生靠近,坐在一起互相交谈,学习材料,互相帮助,或一起分享学习资料就行了。成功的合作教学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形成积极的相互依靠关系。
  一切合作学习最重要的,开始于有一个互相共同的小组目标,形成合作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从而在合作学习中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2 确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承担的责任。
  个人责任表现在对每个学生行为进行评论,把结果反馈给个人和小组,使每人都对小组作出应有的贡献。
  3.小组的规模要恰当。
  小组的规模大小直接关系到协作学习的成功。通常规模较小的组产生的效果要更好一些,因为它使所有学生的参与最大化。
  下面是在设计和制作台灯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方式的一个教学案例:
  为了引导有共同目标的学生形成小组,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台灯总的目标要求下,确立清晰的小组目标:设计和制作简易的白炽灯台灯日光台灯调光台灯光控台灯多功能台灯”……,让学生自行选择,以共同的小组目标自然形成各个学习小组。
  为了鼓励所有小组人员积极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师制订了奖励办法:小组成员都达到分工后预定的目标,每个组员都可以获得相同的加分奖励。
  同时在提供资源时,教师对每个组只发一份技术资料,学生们就必须互相分享资料,形成资源相互依靠。
  为了形成分工不分家,设计和制作台灯时,一部份人主要负责台灯的灯罩、一部份人负责灯座,一部分人负责电路安装……。也有的小组以组成生产的流水线,只有当一个组员完成他的任务,下道工序的组员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形成了合作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抽查。让抽查到的学生老师或者全班同学汇报他所在小组的工作;或随意挑选一个学生的作业来代表全组的成绩。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措施比单一的目标互依更有效果。
  为了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教师又要求建立小组学习档案,记录每个成员对小组所作的贡献和次数,进一步激励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消除了小组合作中有人忙得很、有人闲得无事的现象,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参与程度,发挥了每个人的特长,培养了人际交际和沟通能力,形成了协作、分享和共进的精神。
  (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技术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有一小部分学生学得快,做得快;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学得慢,做得慢,即存在两头分化的问题。在《标准》的教学建议中对学习有困难学生这一头如何加强辅导讲得比较多,这里着重再讲一下如何对好的一头学生加强自主性学习指导的问题。
  某校在上《简易机器人》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发现几个学生对编制机器人的程序特别熟悉,经了解后知道这几个学生曾经参加过校外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机器人兴趣小组,接受过较长时间的培训。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请这几个人当助教,上讲台演示,讲如何学好编程的关键,辅助学生编程,这可调动了这几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课前积极复习以前学过的单片机编程知识,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并编写了学习编程指南分发给同学,受到了同学的普遍欢迎,同学们赞扬地说:看了这些指南,编程一学就通,这使他们受到很大的激励。老师还经常在课内课外时间里和他们一起讨论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并协助他们建立课题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设计完成难度较高的机器人疑难技术问题,逐渐使这些学生在这方面形成兴趣和特长。之后,他们在地区的机器人比赛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并形成了准备投身于机器人事业的志向。
  (六)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
  信息技术是通用技术的重要工具之一,把信息技术引入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提髙了技术内容的先进性,改变了技术的学习方式,降低了技能学习的难度,提高了技术学习的效率。过去常常使用丁字尺、圆规、三角板和制图板等工具进行机械制图教学,现在,使用计算机辅助绘图技术,大大降低了机械制图的难度和繁琐,从根本改变了制图教学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教育的环境,成为表达设计方案和进行交流的有力工具。
  本《标准》内容中的计算辅助设计、虚拟试验等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技术,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不高,只是一种启蒙教学。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去亲历这个应用过程,体验计算机不只是上网、处理文字、制作网页、发送邮件的工具,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有一个更广阔和更精彩的应用天地,为将来的学习技术打好一个良好的基础。
  由于大多数教师过去都没有接触过CAD等现代信息技术,所以对教师的培训是一项非常突出而又重要的任务。建议通过短期培训,提高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这样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现代信息技术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七)加强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对创造性地实施技术新课程,促进技术教师专业的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开设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教学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认真研究技术课程的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
  实施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首先要充分发挥技术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技术课教研人员的作用。技术课教师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还要特别重视学校和校际技术教研组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学校要为技术教师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

第三部分 课程评价建议  
   一、关于发展性评价观
   评价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评价和课程本身发展的评价,这里讨论的是学生的学业评价。我们反思以往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而忽视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评价方法单一,过于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法,而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等等
   针对评价中的问题,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生的发展性评价的理念,通用技术课程对学生评价也应遵循这一理念。发展性评价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思想。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发展性评价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给学生的学业下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是要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和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和发现自我。
   通用技术课程把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视为与教学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对学生评价的过程就是他们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发展性评价要体现评价内容的有效性,评价最能体现教育目标的内容,而不是容易考核的内容;要体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将作品评价、访谈评价和纸笔测验等结合起来;要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参与程度,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反思。  
   二、对评价原则的具体说明
   在对学生进行通用技术课学习的评价时,要遵循的原则:
   1、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的学生个体在智能方面存在差异。在技术学习方面,不同的学生也存在着差异,往往表现为不同于他人的技术素质、生活经历、爱好、长处和不足等,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在技术方面的发展速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评价要能及时反映每个学生在不同技术领域的学习水平,以正面鼓励为主。
   教师要对学生技术学习中多方面收集到的评价信息进行分析,从而正确判断每个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便于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实行有效指导,同时,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技术学习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他们提出适合其技术发展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2、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反思,是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之一,所以学习实践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在技术实践中,由于目的设定的合理性和技术手段完善性等因素的困扰,不可能保证每一次活动都能成功,但是不成功的技术活动不等于没有价值。有的学生的技术作品,独立地看其技术目的性是合理的,技术方案也是可行的,手段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却有可能暂时得不到预期的结论,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否定他在这一技术活动中的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以及从中获得的一些技能、方法、经验和对技术的独特体验等。只关注技术学习的结论,会导致学生求平庸而不思创新、图结果而轻视思维过程,对技术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绕道而行,久而久之,技术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就被摒弃在了评价的视野之外。
   过程性评价,一是应把评价融入技术学习的过程之中,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设计与实践能力、合作、交流与分享等方面进行描述,判断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指出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优势和不足,为教学提出具体、合理的改进建议;二是在确定评价方式和制定评价量规时,应有意识地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和建构的过程,成为展示技术活动的经历的过程。
   强调过程评价不是否定结果评价,片面地倾向某一方面,都不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方案或作品感到不满意,在不影响后续学习的前提下,可以允许他修改或重试,直至满意。
   3、全面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
   对学生的评价应建立在全面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学生学业的评价要力避简单化的倾向,那种一学期结束或一个模块学完后,由教师笼统、含混地给每个学生打个分数的做法,缺乏具体的数据信息的支持,科学性规范性不够,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情况,起不到激励鼓舞的作用。
   在通用技术课程的9个模块中,不同模块的不同内容,均对应着一定的目标和内容,评价的项目和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技术与设计1”模块的设计过程主题,评价项目侧重于能否合理确定设计对象,能否根据要求确定设计方案,能否正确表达设计意图,能否对方案进行反思和改进等,而在服装及其设计模块的服装与文化主题中,评价的项目侧重于对服装的基本要素的了解和对服装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服装款式、服装色彩等等。对于同一内容,还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可见,技术活动中的评价标准不是千篇一律的,既要关注学生技术活动的整体评价,还要同时关注各个环节和不同维度的评价。
   4、阶段性评价与日常评价相结合
   由于技术学习的丰富性,使得单纯的阶段性评价(如期末测试)不足以全面反映学生技术学习活动中鲜活的、最有意义和最现实的状态。
   对学生技术学习中的学习态度、知识技能、方法领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评判,需要在技术设计与问题解决的特定情境下进行动态的、实时评价,要对学生技术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及时点评,及时了解他们在技术学习中的过程性表现,将这些日常技术活动中的各种学习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并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达到全面评价的目的。技术活动的日常评价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一,日常评价要求教师运用质性评价的方法评价学生,所谓质性评价,是相对于量化评价而言的,通过与学生直接接触,考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过程,了解学生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达到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的目的,质性评价中包含了对量化的研究。第二,对日常评价的结果要及时作好记录,形成良好的评价个案资料积累的习惯,避免走过场和流于形式的状况出现。
   三、关于评价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要改变仅仅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同学、家长以及校外相关机构等参与评价,使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这就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参与自我评价的好处在于:第一,能够提高学生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技术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动力;第二,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评价的过程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家长参与评价的好处在于:调动家长参与对子女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学校、家长、社会的密切联系,同时有助于学校、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运用技术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校外相关机构参与评价的好处在于:不再仅仅是从书本到书本的评价,增加了从实践出发,检验学生学习技术的实际水平的评价角度,使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多元的评价主体中,仍起着重要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家长和校外技术场地指导人员,依据技术学习的评价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积极参与评价。
   2、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由于通用技术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课程的评价是开放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技术课程的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就是要改变以往多以书面测试为主的评价,通过对学生设计方案及作品的评析、访谈评价、问卷评价、技术活动报告集等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方式是为一定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服务的,不同的模块内容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评价的方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都有其适合的条件和范围。在评价方式的选择时,应该考虑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对象和评价现场等实际情况,选择运用或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式。
   书面测试:对于通用技术课程的基础性技术原理和知识,利用书面测试进行评价是恰当的,能够较好地保证评价的覆盖面和深入程度。在书面测试的试题内容上应有所改变,应不同于刻板生硬的测试题,采用较为灵活的试题形式,结合生活和社会的实际问题,考查学生运用技术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评价结果可以百分数出现,也可以以等级的形式出现。
  方案及作品的评析:学生的通用技术课程作业的呈现形式丰富多彩,有的以方案或作品的形式出现。对学生作业的分析和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体现。有的作业可以采取先由学生互评,给作业写出评语、评出等级,再交由教师评定,教师一是从作业本身的创意、合理性、简约性、适用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二是评价学生对他人作品的评价,从中了解学生对技术活动的目标、内容、标准等的把握程度,同时写出评语,确定等级。
   访谈:这是一种个性化的、有一定深度的考评形式,由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面谈或书信交流或电话沟通或网上交谈,可以定期进行,也可以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在技术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随机进行,其目的是以与学生沟通、答疑、解惑为主,它不同于其他评价方式,进行一次就可确定一个成绩,而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充分放松的状态下多次讨论和对话,共同作好访谈内容的记录,作为学生技术活动档案的重要信息之一。
   技术活动报告:是过程记录的评价方式,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记录。学生记录的内容可以有: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作品的图片、解决疑难问题的独特的方法、合作交流的体会、自我反思等等,记录的内容是开放的,学生的一点一滴的感受均可记入。教师记录的内容可以有:与某位学生交谈的记录,每一位学生每份作业的评定,学生在各阶段的评价成绩,教学过程中的反思等等。其他评价主体也可参与技术活动报告的记录,这些记录构成每个学生技术学习的活动性信息。
   不论何种评价方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应根据评价的目的、内容和目标,选择和确定有效、可行的评价方式。  
   四、 评价的内容的具体说明
   1、知识与技能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的知识,也称说明性知识,是指事实性的信息,即是什么的知识,该类知识是描述性的,能够被叙述出来;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是指怎样进行认知活动的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其特征是难以可言传。通用技术课程中,既有陈述性的知识也有程序性知识,更多的是程序性知识。
   从评价的角度来看,陈述性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记忆水平,而程序性知识主要是考查学生在所经历的实践活动中,实际的操作步骤、方法和规定等。技能考查则是依据不同的内容要求考评学生技术应用的能力。
   技术课程中知识类内容的评价一般采用书面测试、课后访谈等方式进行,技能方面的评价多采用方案及作品的分析、技术报告等方式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评价不可能截然分开,很多技能的评价中就包含了知识的成分。技术课教师应依照课程标准,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针对本校学生的基础水平,提出不同技能所对应的评价要求。
   关于技术设计的交流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评价:
   会使用常用的技术语言表达设计
   会绘制技术草图
   会绘制简单的三视图
   会识读简单机械加工图
   会识读简单的效果图
   会识读线路图
   会使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
   会使用口头表达方式与他人交流
   会采用技术图表与他人交流
   会利用技术模型与他人交流
   会利用计算机演示文稿或网页的方式与他人交流  
   对某一项的评价还应有具体要求,如会识读简单机械加工图,是指学生能读懂简单的加工图纸、部件的加工要求等,能看明白图中标出的在加工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如从局部剖面看懂部件的内部结构和特殊加工要求等。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对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评价还是技能的评价,评价问题的设计应具有真实性、情景性,便于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应出现缺乏真实性的孤立的问题或测验的题目。
   2、过程与方法
   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需要了解的是学生信息的筛选、知识的运用、思考的性质、方法的形成、方案的确定、模型的制作等技术活动过程中的学习状况,以及对技术活动的过程的体验等。
   自动注水式电热水器的水位控制方案的设计中的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评价
   会运用闭环控制系统的原理进行方案的设计
   影响水位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列出被控参数、控制参数
   检测水位的传感装置需要有什么功能
   确定一种设计方案,指出它的特点
   画出设计方案的若干草图
   会使用适当的装置和材料(模拟)实现设计意图
   可以选择哪些水位检测装置
   你所选择的装置有什么独到之处
   注水管、注水开关等的选择有什么独到之处
   水位的上下限如何选择
   实施中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是否事先做过试验
   试验、调试中的偏差如何处理
   会对本设计的方案和实施的过程进行反思和客观评价
   本系统的设计给你带来哪些收获
   设计中运用了哪些学科知识
   设计是否有与众不同之处
   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缺陷有哪些
   你认为哪位同学设计中的哪一点创意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例是从这一简单控制装置设计所要经历的方案设计、方案实现和反思评价这一过程中,列出了一些需要分析、比较的问题作为过程和方法评价的,为教师提供评价的参考,并非都是按照这些条目来做,因为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对同一技术学习内容的评价标准和要求是不同的或有所侧重的。  
   值得注意的是,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并非一般性的过程呈现。技术问题在很多情况下是两难问题,过程与方法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是对学生技术活动的精神层面的分析和评价。
   对学生技术活动的情感、态度的评价,首先,评价要使学生保持对技术的亲近感、新鲜感、持久的兴趣和激情,有激情才可能有创新;第二,评价要让学生懂得技术活动不总是圈定在冷冰冰的技能传授和功能实现的范围,技术世界除物质性以外,更有其精神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面性;第三,评价要树立学生对技术应有的态度和品质,技术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发展的,正如学术意味着争鸣,技术也意味着探索,多一份对技术的执著,就多一份创造的可能。
   对技术活动的价值观的评价过程,是引导学生理解技术文化的过程。技术文化是技术的精神家园,学生对技术是文化技术中的文化技术与文化等的理解,不是凭借陈述性知识所能表述的,是在具体的技术活动的体验中,在对其技术实践的评价(他评与自评)中逐步生成的。它体现在技术的人性化关照,技术的美学表达,技术的生态意识,技术的伦理意识,技术的批判意识等诸多方面。通用技术课程各模块的内容标准中均体现了对技术文化的关注。
   在对技术活动的情感、态度的评价中,可操作性是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可以根据评价的内容对其进行分解,提出评价的具体指标,对难以提出评价指标的内容,则可模糊一些,由评价者依据经验、在一定的资料支持下进行质性描述,避免轻易量化、固化一种不成熟的模式,以防片面的评价而挫伤学生对技术的热情。
   关于城市人行天桥的构造设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生活中你是否会有意识地注意观察诸如人行天桥之类的建筑
   面对一座人行天桥,你想到了与此有关的哪些知识、原理或资料
   能否想起给你印象较深的人行天桥是哪一座,它的特点是什么
   从物质的角度看,这座天桥满足了什么功能
   你是否喜欢与人交流对这座人行天桥的看法
   如果有人与你持有不同看法,你如何对待
   你认为这座人行天桥还应满足人的什么需要
   天桥的上下行道路是否方便行人负重、推车等行动
   天桥是否方便人们在特殊天气中的行动
   天桥的是否方便特殊人群(幼儿、老人、残疾人等)的行动
   你认为这座人行天桥的具有哪些文化特征
   天桥是否符合一般人的审美标准
   天桥具有哪类建筑风格
   天桥是否与周围的建筑保持和谐的格调
   天桥是否符合环保的要求
   这座天桥与其他人行天桥不同之处有哪些
   如果让你重新设计这座人行天桥??????
   你认为这座天桥的设计缺陷有哪些
   你认为人行天桥是否需要装饰
   你认为人行天桥是否需要绿化
   你对人行天桥的设计构思有什么独到之处
  
   对学生学业评价的目标与通用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学生技术学习活动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构成了立体的目标框架,切忌把它们视为三条不相干的平行线而生硬地套用。学校和通用技术课程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和运用评价这一手段,以使其真正达到促进学生技术发展的目的。

 

, 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经历(感受)水平

  从事并经历一项活动的全过程,获得感性认识

  感受、参与、经历、体验、交流、讨论、观察、调查、参观

反应(认同)水平

  在经历基础上获得并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

  关注、提出、获得、确认、欣赏、发现、判断

领悟(内化)水平

  建立稳定的态度、一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化的价值观等

  养成、形成、具有、树立、确立、发展、保持、增强


  三、课程目标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立足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学会或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发展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在实现以上目标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目标上的独特追求:技术的理解、使用、改进及决策能力;意念的表达与理念转化为操作方案的能力;知识的整合、应用及物化能力;创造性想象、批判性思维及问题解决的能力;技术文化的理解、评价及选择能力。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技术的性质,了解技术的发展历史和一些最新的技术成果以及技术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能正确认识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及社会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具有正确使用生活中一些常用技术的基本技能。
  2.了解技术设计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技术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技能,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能对技术设计的过程、方案和成果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
  3.能从技术设计的角度理解结构、系统、流程、控制的一般概念,了解简单的结构设计、系统设计、流程设计、控制设计的基本知识,以及这些知识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内在联系和广泛应用。
  4.了解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能绘制和识读一些简单的技术图样,会使用几种常用的规范的技术语言进行交流。
  5.熟悉一些常见材料的属性及加工方法,能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材料和工具,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产品或模型。
  6.具有初步的技术试验的操作技能,能进行基本的技术测试和技术指标测量,会写简单的技术测试和技术试验报告。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人们的需求和愿望确认为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初步学会从技术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多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的能力。
  2.经历技术方案的实现或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初步学会模型或产品的制作、装配、调试的方法。体验意念具体化和方案物化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发展动手实践能力。
  3.经历技术设计中交流与评价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技术交流的方法,发展技术的表达和评价能力。
  4.经历观察、设想、安装、测试、调试、测量等简单的技术试验过程,学会简单的技术试验方法,理解技术试验在技术发明、技术革新中的作用,形成初步的技术试验能力。
  5.经历将结构、流程、系统与控制的基本知识应用于技术实践的过程,初步掌握结构、流程、系统与控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创新精神和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6.经历典型的技术设计、制作和评价的活动过程,初步掌握基本的技术学习方法和技术探究方法,具有初步的参与技术活动的能力和使用技术及其产品的能力,发展技术的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领略技术世界的奥秘与神奇,关注技术的新发展,具有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
  2.熟悉从事技术活动必须具备的品质,能够安全而又负责任地参加技术活动,具有良好的合作和交流的态度,养成严谨、守信、负责、勤俭、进取等良好品质。
  3.体验技术问题解决过程的艰辛与曲折,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培养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意志,感受解决技术难题和获得劳动成果所带来的喜悦。
  4.认识技术的创造性特征,形成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培养富于想象、善于批判、敢于表现个性、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5.理解技术的文化特性和艺术特性,具有认识技术问题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以及一定的对技术文化的理解和选择能力。
  6.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劳动观念,具有敬业意识与创业意识,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伦理意识,以及主动参与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注意融合与协调,努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
  
  四、内容标准
  (一)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学的课程内容,它为后续的选修课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其内容标准规定了高中毕业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技术素养水平。
  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内容为技术与设计。它包括2个模块: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它是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核心,是提高学生技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内容和良好载体。这里的设计以产品设计为依托,是一个大设计的概念,包括问题的确认、设计方案的制定、原型与模型的制作、方案的优化等在内的完整的设计过程,而不是单纯的图纸设计。
  技术与设计1”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技术有更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初步掌握一个通用的、完整的设计过程,学会与设计有关的各种途径、方法,了解设计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技术与设计2”是在技术与设计1”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专题性设计,集中体现了一些重要的技术思想和方法,它更关注设计过程中结构”“流程”“系统控制的基本思想和设计的基本方法,注重学生对这些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必修1:技术与设计1

  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主, 要动力之一,设计是技术发展的, 关键。对设计过程的学习和掌握有利于学生认识技术的本质,形成创新意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技术素养,为未来进入高度技术化的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本模块由“技术及其性质”“设计过程”“设计的交流”和“设计的评价”四个主题组成。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增强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了解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设计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通过设计的交流和评价,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本模块的各个主题应该融会贯通,不能机械割裂,特别是“技术及其性质”主题的基本思想应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始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不要机械理解过程,应引导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交流与评价既是设计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功完成设计的途径、方法和保证,应贯穿于设计教学的全过程。

  () 技术及其性质

  【课程目标】

  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2.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并能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3.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能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4.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5.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6.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

  【学习要求】

  1.技术与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

  知道并能举例说明技术的产生与人的需要的关系,理解技术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表现,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知道并举例说明技术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认识人类要与自然保持和谐友好的关系,树立保护自然、与自然做朋友的意识。

  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一些重大技术问题的调查和研究,理解技术的两面性。

  2.技术的性质

  认识到技术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学习内容。

  知道技术的性质包括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等几方面,能够通过案例分析、交流、讨论等活动理解技术的性质。

  通过交流、讨论,养成技术意识,破除对技术的神秘感,能够自觉地开展各种技术活动。

  3.技术与发明和革新

  知道技术的本质在于创新,同时技术也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知道创新的形式包括发明和革新,并能通过案例分析等形式理解发明和革新的意义和区别,并能举例说明技术革新对技术发展的作用。认识创新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4.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知道每一项技术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设计,学会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感受技术进步对设计的促进和制约作用,了解技术革新对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

  理解设计的内涵、分类,并能分析技术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理解设计是技术的核心。

  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能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人机关系,了解在设计中如何合理运用人机关系,能列举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提出合理设计的建议。

  5.技术知识的综合性

  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并能识别技术活动和科学活动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

  6.技术的专利性

  知道知识产权的内容以及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

  知道专利制度的含义和重要性,说出申请专利的一般过程。增强法制观念,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加强技术保护意识,了解技术保护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建议】

  1.学生第一次接触通用技术课程,因此上好“入门”课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要注意创造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他们学习通用技术课程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技术的情感。例如,在“技术的价值”教学中,可以通过观看录像、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感悟技术的魅力和价值。

  2.对“技术”概念,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列举不同时代的、较为典型的对技术含义的表述,让学生在分析和比较基础上加以理解。

  3.人是技术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在教学中,要用具体而生动的实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

  4.对于技术应用的两面性,教学中要用客观的、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并正确地运用。

  5.对于技术创新性的教学,可以通过列举典型案例或运用日常生活中的技术产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理解技术的创新性。

  6.为了让学生理解技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从一些既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例入手,如通过自行车、洗衣机、电话的技术发展史,让学生理解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感受发明和革新对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7.人机关系反映了“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理念,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日常生活中人机关系的事例,并尝试提出改善人机关系的措施。

  8.关于知识产权的教学,只要求学生知道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意义,树立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了解专利申请的基本常识。

  () 设计过程

  【课程目标】

  A发现与明确问题

  1.通过对人们需求和愿望的调查,发现与明确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并能判断是否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能力和条件。

  2.能根据设计对象和现有的工作条件,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包括应达到的标准和所受到的限制。

  B制定设计方案

  1.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所设计产品有关的各种信息,并进行处理。

  2.能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或标准件。

  3.能制定符合一般设计原则和相关设计规范的完整设计方案。

  4.通过比较和权衡,能在多个方案中选定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佳方案或集中各种方案的优点来改进原有方案。

  C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1.知道工艺的含义和常用工艺的种类。

  2.了解12类常用的工具和设备,学会一种材料的12种加工方法,能根据设计方案和已有条件选择加工工艺,并能正确、安全地操作。

  3.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一个简单产品的模型或原型。

  D方案优化

  1.了解12类产品的常用测试方法,能根据设计要求使用简单的方法对产品进行测试。

  2.能在分析测试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或更换方案。

  3.制作成功后,能对产品的外观加以润色。

  E产品的使用说明

  1.了解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手册的作用与一般结构,能编写简单的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手册。

  2.了解产品常用的维护方法和服务途径。

  【学习要求】

  1.发现与明确问题

  ● 理解设计是一个问题求解的过程,知道发现与明确问题是设计工作的开始,并能说出发现问题的一般途径和方法。

  ● 通过对人们需求和愿望的调查,在充分认识、正确评价自己能力的基础上,发现与明确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增强自己对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选择和决策能力。

  ● 在分析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能针对设计对象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明确设计要求包括达到的标准和受到的限制两部分,理解标准和限制的含义。

  ● 根据设计对象和现有的工作条件,列出设计在功能、大小、安全、外观、耐用性等方面应达到的标准。

  ● 根据设计对象和现有的工作条件,列出设计可能受到的时间、成本、环境、知识和技术能力水平等方面的限制。

  ● 在分析和梳理所要解决的问题之后,能针对具体情况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和设计计划。

  2.制定设计方案

  ● 知道制定设计方案包括收集信息、设计分析、方案构思、方案呈现、方案筛选等步骤。

  ● 理解在设计中,选用不同的材料、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设计方案,理解任何设计方案往往都有不断改进的可能性。

  ● 熟悉常用的收集信息的方法和渠道,了解与产品有关的信息的种类,会使用常用的信息处理方法,会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进一步体会获取全面、准确、有用的信息对完成一个好的设计的重要性。

  ● 了解材料选择是设计方案中的重要因素,学会认识一些常见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工作性能、美学品质、市场形态、成本,以及常用的加工方法等。

  ● 了解标准件的含义和标准件的优越性以及适用范围,学会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标准件。

  ● 知道设计的一般原则包括创新原则、实用原则、经济原则、美观原则、道德原则、技术规范原则等,并能理解设计的一般原则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

  ● 了解方案的几种构思方法,知道在方案构思时可以选择多种方法,如草图法、模仿法、联想法等。

  ● 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能制定符合一般技术原则和相关技术规范的完整设计方案。

  ● 了解进行方案比较和权衡的重要性,学会对已有方案进行比较、权衡的一般方法。通过比较和权衡,能在多个方案中选定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佳方案,或集中各种方案的优点来改进原有方案。

  3.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 知道模型和原型的含义及其功能,理解模型制作是技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种技术处理方法,通过模型可以研究技术活动的规律和特征。

  ● 知道根据不同的需要,模型可分为草模、概念模型、结构模型、功能模型、展示模型等多种形式,理解模型制作在产品设计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作用。

  ● 知道工艺的含义和常用工艺的种类。了解工艺选择中所需材料的性质和加工方法,加工工具(或设备)的性能、用途和限制,最为有效、经济的加工时序,等等。

  ● 了解12类常见的工具、设备及其用途,掌握它们的操作要领并学会使用。

  ● 了解常用的加工方法,并学会一种材料的12类加工方法,如金属材料中的划线、锯割、切削等工序。

  ● 能根据设计方案和技术条件,选择恰当的加工工艺,并能正确、安全地操作,培养对工艺的选择能力以及合乎规范地使用加工工艺的意识。

  ● 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制作出模型或原型,如多功能笔筒,等等。

  4.方案优化

  ● 结合产品设计,知道测试是检验产品能否正常工作、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重要措施。

  ● 了解12类产品的常用测试方法,能根据设计要求使用简单的方法对自己设计的产品(例如小凳子)进行测试,通过亲身体验,树立质量意识。

  ● 运用技术试验测试产品是否正常工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达到精度要求。

  ● 知道优化的作用,理解优化往往就是进行反复试验和改进的过程。

  ● 在测试的基础上,学会对设计方案和产品进行全面评估,在分析测试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产品设计的优化方案和改进措施。

  ● 知道产品外观设计的重要性,设计产品制作成功后,能对产品的外观加以润色,增强审美情趣,发展美学能力。

  5.产品的使用说明和维护

  ● 知道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手册的作用,知道产品说明的一般结构包括标题、正文和产品标记组成,能读懂常见产品的使用说明书或用户手册,并能根据说明书正确地使用产品。

  ● 知道产品说明书的形式包括条款直述式、自问自答式等几种形式,了解不同产品说明书的特点。

  ● 掌握产品说明书的编写要求,并能结合自己设计的作品,编写简单的使用说明书,体验编写使用说明书的过程,增强创作意识。

  ● 知道产品的日常维护是产品使用的重要环节,了解产品常用的维护方法和服务途径,增强自我学习能力。

  ● 熟悉使用和维护技术产品的基本原理,学会通过说明书或互联网等多种途径获得产品信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对待技术产品的理性态度。

  【教学建议】

  1.本主题将设计过程大致分成了“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方案优化”和“产品的使用说明”五个阶段。这是一个普遍的过程,但不是一个规定的程序,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这种次序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产生反复。“设计过程”是《技术与设计1》的重点内容。本主题的教学,可以通过便携式小凳、或学生使用的台灯、或多功能笔筒等的设计和制作,让学生学习和体验设计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实践的基本方法。

  2.关于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但注意不要将概述详细化。

  3.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发现与明确问题对技术设计的重要性,亲身经历发现和明确问题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自己的设计项目。通过案例讲解、视频资料展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发现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4.本课程所讲的“问题”通常是指技术世界中的技术问题,教学时要突出“问题”的技术特征。

  5.在教学中,应强调常用的信息处理方法,并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能体会到获取全面、准确、有用的信息对完成一个好的设计的重要性。

  6.在“制定方案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实例与材料的相关知识,采用讲解、观察、讨论等方式,启发思考,激发兴趣。通过学生对设计项目的调查、分析,并自选一个简单的设计项目,如设计一个简易台灯、多功能笔筒等,亲历一个简单的设计,了解制定设计方案的方法、步骤、设计要求、需考虑的因素、所选材料的性质等。注意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多个方案,进而确认一个设计任务,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制定出相应的设计计划。

  7.比较和权衡是设计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重要过程,教学中要加以区别。

  8.设计的一般原则是本主题学习的重点。教学中,可通过案例、图片、视频以及设计技术活动等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分析、交流和评价,明确并掌握设计的一般原则。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以联系的观点看待各个原则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原则对技术产品进行综合评价。

  9.在方案构思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发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大胆构思,提出

  多个方案。方案的构思方法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教学中不要刻意突出某一构思方法。

  10.在“工艺”教学中,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工艺的选择能力,以及正确、安全地使用工具或设备,不要过度强调对学生的操作技能。

  11.模型具有交流、检验设计思想及过程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改进设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制成模型或实物。

  12.要因地制宜,创造条件,让学生亲历产品测试的全过程。但不一定要强调正规的测试手段。

  13.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提供一种常见的产品,让学生写出该产品说明书,然后提供厂家的说明书,通过自我评价和集体讨论等形式,领悟说明书的编写和使用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

  () 设计的交流

  【课程目标】

  1.在设计过程中和设计完成后,能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并能在交流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

  2.了解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能识读一般的机械加工图、线路图、效果图等常见的技术图样,能绘制草图和简单的三视图。

  【学习要求】

  1.设计的交流

  ● 了解设计的交流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了解口头语言、文本、技术图样、图表、模型、计算机演示、网页等常用的设计交流方式,知道不同交流方式的适用范围和特点。

  ● 针对不同的内容和交流对象,能够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想法和成果,在技术设计的交流中,学会判断并提炼有价值的技术信息。

  2.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

  ● 了解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知道技术语言包括技术图样、图表、技术符号等,了解不同技术语言的特点和应用范围,能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

  ● 知道草图的分类,掌握绘制草图的方法和步骤,学会应用设计草图来表达设计意图。

  ● 知道一般的机械加工图、电子线路图所用符号的含义及表达方法,能识读机械加工图、线路图、效果图等常见的技术图样。

  ● 掌握一般技术图样绘制所采用的投影方法,学会绘制简单的三视图并能标注尺寸。

  【教学建议】

  1.设计的交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要注意穿插案例、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小组活动等形式,采用口头语言、文本、技术图样、模型、计算机演示、网页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此外,可以组织班级之间的学生交流活动,有条件的可组织校际之间的交流活动。

  2.对于技术图样的教学,针对不同的技术图样,有识读和绘制两类要求。教学中要侧重于培养学生识读技术图样的能力,只要求能绘制草图和简单物体的三视图。对于学生“识读”能力的培养,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或者有关专业软件,还可以让学生识读一些实际的图样。关于草图基本画法的教学,教师要演示具体的画法,如:如何握笔,如何徒手划线到基本图形的画法等,并选择一些较为典型的图形让学生动手实践。

  3.本主题的专业性较强、比较抽象,难度较大。教学中可采用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注重感受与体验,关注情感发展,激发学习兴趣。

  () 设计的评价

  【课程目标】

  1.能根据设计过程中每一阶段的要求进行评价,树立质量管理意识。

  2.能根据需要进行简单的技术试验,并进行评价,写出试验报告。

  3.能根据设计要求对设计过程和最终产品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并写出设计总结报告。

  4.能对他人的、现有的技术产品做出自己的评价,并写出比较全面的评价报告。

  【学习要求】

  1.设计的评价

  ● 知道设计的评价的含义及其作用。

  ● 知道设计的评价包括对设计过程的评价和对最终产品的评价,在设计过程中,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及时保存相关信息。理解设计过程的评价的综合性,学会判断设计过程是否合理、有无创新等;知道对最终产品进行评价的基本依据,学会从多方面把握评价内容。

  ● 能够从质量管理的角度,对设计方案、制作过程等各个阶段进行评价。

  ● 学会根据设计要求和所受的限制,对设计过程及最终产品进行综合评价,学会写出符合要求的、完整的设计总结报告,并能对自己的设计过程进行系统回顾,找出成功与不足,培养发现问题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 学会多角度地评价技术产品,写出比较全面的评价报告。

  2.技术试验及其方法

  ● 了解技术试验的含义、分类,了解一般技术试验,如性能试验、优化试验、测试试验等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知道技术试验在技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 掌握一般的技术试验实施的步骤,学会根据设计的要求和所受的限制,进行简单、有效的技术试验。

  ● 知道一般的技术试验报告的写作内容和要求,学会撰写比较正规的试验报告,包括试验数据的采集和结论分析。

  【教学建议】

  1.设计的评价是教学难点,可运用多媒体手段、案例呈现等方法实施教学,引导学生将设计的评价应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

  2.在技术试验的教学中,设计技术试验的项目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亲自设计与实践中,体验技术试验过程。

  3.对于技术评价的教学,可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讲解等形式,让学生从多方面把握评价内容与方法,对技术产品进行多角度的评价。例如,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产品是否符合实用性、工作效率、安全性、成本、耐用性等设计要求,判断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对社会、经济、环境、道德等产生的多方面影响,指出产品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写出比较全面的评价报告。

必修2

技术与设计2

  本模块以《技术与设计1》为基础上,是专题性技术与设计教学内容,是构成技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模块由“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和“控制与设计”四个主题组成。这四个主题是技术领域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它们既有专业技术的内涵,又有通用技术的特性。另一方面它们所体现的技术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不仅是解决技术问题的钥匙,还可以向其他领域迁移,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结构与设计”虽指向力学结构的理解、分析和设计,其结构与功能关系的讨论却是各类技术设计不可少的。“流程与设计”讨论流程和流程的改进设计,其改进的思想和方法同样具有技术设计的共性。“系统与设计”侧重于对系统的理解,以及运用系统思想完成实际生活中的设计。“控制与设计”重在理解和运用控制,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

  模块四个主题的内容相对独立,教学中可以调换顺序,但它们又相互呼应,具有内在的联系。结构总是与系统相联的,结构是系统的结构,是系统的组成形式,也是系统功能的依据;流程可以说是工程系统或工作系统按时间顺序的描述;控制本身是一个系统,它也是对系统状态所施加的干预。从总体上把握各主题的内在联系,有助于理解本模块所体现的思想与方法的普适性。

  () 结构与设计

  【课程目标】

  1.了解结构的涵义,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和一般分类。

  2.能结合12种简单的结构案例,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应力的。

  3.能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并写出试验报告。

  4.能确定一个简单对象进行结构设计,并绘制设计图纸,做出模型或原型。

  5.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

  【学习要求】

  1.结构的涵义

  ● 了解结构的涵义,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和一般分类。

  2.结构的分析

  ● 知道应力的概念,能通过简单结构的案例,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力的,如梯子、大坝、桥墩等。

  ● 知道结构强度的概念,能通过简单的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写出试验报告。

  ● 知道结构稳定性的概念,能通过简单的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写出试验报告。

  3.结构的设计

  ● 能确定一个简单对象并进行结构设计,提出结构设计的功能、强度、稳定性等要求。

  ● 说出结构设计应该考虑的功能、安全、创新、成本和工艺等主要因素,能构思出23种结构设计方案,并做出优化选择,绘制出设计方案的结构草图,能选定一种优化的结构设计方案,运用身边的材料和工具,制作模型或原型。

  4.结构的欣赏

  能从结构的功能、强度、成本工艺、稳定性和创新性等角度,对结构设计的优缺点进行评析,能从历史、民俗和审美等角度,欣赏典型的结构设计。

  【教学建议】

  1.本主题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材内容收集素材,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素材,开展研究性学习。

  2.对于常见结构的教学,首先,要明确人们分析结构主要是为了从中获取灵感,从而解决某些技术问题。教学中可以用多媒体或实物从自然界、技术领域、社会领域三个角度展示生活中的常见结构。然后,从力学的角度去理解结构。教学中应选取一些简单易行的技术小实验,让学生对构件的受力形式及特点有一个感性认识。要重点突出应力的概念,但不要求具体计算。对于结构的类型,可以选取不同结构类型的实例(如大坝、脚手架、头盔等),从力学的角度分析其受力特点。

  3.在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和技术试验,对简单的结构进行强度、稳定性分析,解释它的强度高低、稳定或不稳定的原因。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设计来做试验,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和现有条件,自行设计进行试验,并得出结论。

  4.在简单结构设计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在构思简单结构设计方案时,要学会从画草图开始,结构设计的草图要能清晰显示出设计对象的骨架形式、尺寸比例等,并组织学生对草图的方案进行交流与讨论。

  5.在结构制作时,应采取学生分组的教学方式,配发各种不同性质的材料,让其按设计的一般步骤进行设计,并能制作出一个结构简单的物体。

  6.对于经典结构的欣赏的教学,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经典结构实例,引导学生从技术角度和文化角度两方面来欣赏。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特色建筑,从各类教学资源中筛选有价值的结构设计实例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习对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的角度和方法,比如从“形”“意”“神”等方面来评价。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能找出生活中的一个经典结构,写出一篇赏析短文。

  () 流程与设计

  【课程目标】

  1.了解流程的涵义及其对生产、生活的意义。

  2.通过对典型的工作流程和生产工艺流程案例的分析,理解流程中的时序和环节的意义,学会阅读简单的流程图。

  3.能分析流程设计中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并画出流程设计的框图。

  4.能解释流程的改进与设备、材料等之间的关系,能概括某种简单生产流程优化过程中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5.能对生活、生产中的简单对象进行流程设计或流程的改进设计,并用文字或图表说明流程设计方案的特点,或者流程的改进方案的优越之处。

  【学习要求】

  1.流程的涵义

  ● 知道流程的涵义,列举生产、生活中的流程应用的事例,知道流程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流程的分析

  ● 说出流程中环节、时序的概念,分析生产和生活中流程的环节和时序,知道流程可以用方块图、文字叙述、表格、图形和程序流程图等多种形式表达,识读简单的流程图,正确运用流程图表达流程。

  3.流程的设计

  ● 分析流程设计中应考虑的因素,如工艺、设备、材料、人员、技术和资金等。

  ● 知道流程设计的一般步骤,如确定目标和任务→对过程进行分析→初步确定环节→划分时序→绘制流程图→评价和改进→完成设计说明。

  ● 根据已知条件设计简单流程,指出所设计的流程方案的特点。

  4.流程的优化

  根据分析流程实例,指出可改进之处,提出优化方案,知道流程的改进与工艺、设备、材料、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针对确定的流程实例,分析流程优化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并能进行流程优化设计。

  【教学建议】

  1.在本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引进生活中的相关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内容。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流程的知识,更应与学生一起探究流程所蕴含的思想与方法,如“流程就是质量”“流程就是效率”等。

  2.对于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的教学,可用较为简单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流程的概念,在理解上要抓住两个关键点:时序和环节。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对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流程进行设计,体验合理的流程对生活的意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企业的生产流水线,感悟生产流程的快捷、高效、有序。

  3.在流程的设计的教学中,要结合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为了达到一定的具体要求,要综合考虑流程设计中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任务,让学生按流程设计的步骤进行简单流程的设计。

  4.关于流程的优化,应明确技术是为人服务的。流程优化是因为对现有流程的不满意而进行的改进,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教学中应注意渗透技术的人文特性,让学生探究优化背后所隐含的深刻思想,并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流程优化的内容及条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对生活生产中已经存在的、尚有改进可能的流程进行讨论,指出问题所在,提出改进方案,并论证这一方案的可行性。

  () 系统与设计

  【课程目标】

  1.从应用的角度理解系统的涵义。

  2.通过简单的系统的案例分析,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初步掌握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

  3.理解系统优化的意义,能结合实例分析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

  4.通过简单的系统设计案例的分析,初步学会简单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5.确定一个生活或生产中的简单对象,根据设计要求完成系统的方案设计。

  【学习要求】

  1.系统的涵义

  ● 说出系统的概念,分析构成系统的三个条件。

  ● 知道系统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系统的分析

  ● 结合实例说明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和目的性等基本特性,运用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身边系统实例的特性。

  ● 知道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能运用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分析简单系统。

  3.系统的设计

  ● 根据所确定的设计任务,做出简单系统设计的书面方案,包括必要的设计草图和设计报告,对设计方案所作的评价等。

  4.系统的优化

  ● 总结系统优化的意义,对所设计的系统方案进行评价,提出改进之处,并结合案例,分析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

  ● 知道系统优化的一般过程,能针对某个具体案例,提出系统优化的方案,总结系统优化的几种类型,如工期优化、成本优化、工艺优化、管理优化、组织优化等。

  【教学建议】

  1.本主题的案例大多基于一定的生产经验和科学知识,教学中应注意将知识应用与学生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应用中掌握知识。

  2.对于系统的教学,可从系统的实例分析入手。如一台电冰箱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学校的一间多媒体教室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等等。教学中可以通过师生互动来明确系统的概念和了解系统不同的分类。对于系统的基本特性,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实例,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分析出系统的四个基本特性。对于系统的整体性,可让学生展开辩论。

  3.在系统的分析的教学中,首先,可以结合实例研究,得出系统分析的概念和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然后,给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理解系统分析的三大原则,掌握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系统优化的深刻含义,亲历系统优化的一般过程,感悟系统优化的现实意义。

  4.对于系统的设计的教学,教师在对系统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典型系统的设计,让学生理解系统设计中应考虑的主要问题,如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系统的整体优化。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再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进行简单系统的设计,以加深理解。

  () 控制与设计

  【课程目标】

  1.理解控制的涵义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分析典型的案例,了解手动控制、自动控制,熟悉简单的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简单的工作过程。

  3.能画出一个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的方框图,理解其中的控制器、执行器等环节的作用,熟悉反馈环节的作用。

  4.能结合案例找出影响简单控制系统运行的主要干扰因素,并作分析。

  5.了解简单的被控制对象的基本特性,能确定被控量、控制量,画出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并形成初步的控制设计的方案。

  6.能根据开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制作一个控制装置;或者能根据简单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实施或模拟实施,学会调试运行,提出改进方案。

  【学习要求】

  1.控制的涵义

  ● 知道控制的涵义,并能列举出生活和生产中的控制事例。

  ● 知道控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说出生活中控制的运用所带来的高效、方便的体验,举例说出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

  ● 知道人工控制与自动控制的区别。

  2.简单控制系统的分析

  ● 说出开环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并简述开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 说出闭环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知道被控量、控制量、给定量,知道被控制对象、执行器、控制器和反馈环节的作用,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并简述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 说出并比较闭环控制系统与开环控制系统的特点,结合实例,用方框图分别表达一个开环控制系统和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分析控制系统中的干扰因素对控制系统影响的过程,分析并说出一个简单闭环控制系统抗干扰的过程。

  3.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

  ● 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被控量和控制量,选择并确定一个实现控制要求的设计方案,画出方框图,根据开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体验模拟实现控制方案的过程,或者根据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体验模拟实现控制方案的过程,正确调试系统。

  【教学建议】

  1.本主题的专业性较强,教师应多方面收集资料,加强对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研究,并对它们之间的异同进行分析。

  2.对于控制的手段与应用的教学,可以从水龙头、银行自动取款机等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说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控制手段,并阐述自己对它们的理解。引导学生分析喜闻乐见的、容易接受的简单控制事例,明白控制系统的类型、组成及工作过程。

  3.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是本主题的教学重点,其中有控制系统、开环控制、闭环控制等重要概念。应通过具体的实例区分哪些是开环控制,哪些是闭环控制,明确简单的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以及它们是如何实现控制的。并着重比较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突出反馈这个知识点,但不宜讲得过深。应针对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控制系统的输入量、输出量、被控对象、执行器、控制器、控制量等元件或参量。在学生初步掌握的基础上,完成课后练习,加以巩固。

  4.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是本主题的教学难点。可让学生分析熟悉的一些事例,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干扰因素。教学中只要求学生列出简单控制系统的干扰因素主要有哪些,不要求对这些干扰因素作具体分析。在学生理解干扰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闭环系统中反馈的概念及其作用。可结合大量的实例和现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并对闭环控制系统与开环控制系统进行比较。对于功能模拟方法和黑箱方法的教学,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5.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动手制作的环节,以体现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如电热毯的设计)来阐述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思路,要分别说明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的设计。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某一个简单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6.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设计并实施一个开环控制装置,完成从方案设计到制作的整个过程。

 

选修1:电子控制技术

  电子控制技术是一门运用电子电路实现信息或能量改变的技术。本模块提供了学习设计和制作电子控制系统的机会,以使学生接触和尝试解决更具有趣味、更富有价值的技术问题。

  本模块由“传感器”“数字电路”“电磁继电器”和“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四个主题组成。前面三个主题分别阐述电子控制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突出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第四个主题是将前三个主题组合成一个控制系统,并通过应用性设计,对“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内容进行应用、综合和拓展。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电子控制电路的构成,知道数字电路的基础知识及其在电子控制技术中的应用;学会设计和安装电子控制电路,能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电子控制的过程和可能发生的故障,并用试验的方法进行优化,以提高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应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典型实例,把重点放在电子控制电路的实际运用和改进上,强调综合运用系统和控制的方法,分析和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 传感器

  【课程目标】

  1.认识常见的传感器,能用多用电表检测传感器。

  2.知道传感器的作用及其应用。

  【学习要求】

  1.能认识常见传感器的实物外形和电路符号。

  2.能使用多用电表检测光敏传感器、热敏传感器等常见传感器。

  3.知道传感器的作用和应用。

  【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应尽量收集多种传感器实物,让学生从外形上认识常见的传感器。

  2.在教学中,可通过人体的感觉器官与传感器的对应类比,引入并认识传感器的特性。

  3.在传感器的应用案例教学中,可通过实地观察、调查、咨询、查阅产品说明书或有关的技术资料等多种方式,了解各种传感器在生活、生产、军事等方面的应用,分析它在电子控制系统中的作用。如:热敏传感器可以在自动电饭锅、冰箱等电器中用来控制温度。

  () 数字电路

  【课程目标】

  1.通过比较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了解数字信号的特性,知道数字信号的优点。

  2.知道数字信号中“1”和“0”的意义,了解数字电路是一种能够方便地处理“1”和“0”两种状态的电路。

  3.了解晶体三极管的开关特性及其在数字电路中的应用。

  4.熟悉与门、或门和非门等三种基本逻辑门的电路符号及各自的逻辑关系,会填写它们的真值表,能画出波形图。

  5.知道与非门、或非门的电路符号及各自的逻辑关系,会填写它们的真值表,能画出波形图。

  6.知道常见的数字集成电路的类型,并能用数字集成电路安装简单的实用电路装置。

  7.能够对数字电路进行简单的组合设计和制作,并进行试验。

  【学习要求】

  1.通过比较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了解数字信号的特性,知道数字信号中“1”和“0”表示信号的“有”和“无”或电平的“高”和“低”状态。

  2.熟悉“与”“或”和“非”三种基本的逻辑关系,能在生活中发现这三种逻辑关系的实例。用示意图分析、说明三种逻辑关系,并能用逻辑表达式表述。通过实验来判断逻辑门,让学生去感受这些“门”可以控制信息的流动。

  3.了解晶体三极管的开关特性及其在数字电路中的应用,能在电子线路实验板上搭接晶体三极管的开关作用电路。

  4.能够对数字电路进行简单的组合设计和制作,并进行试验。

  【教学建议】

  1.本主题内容较为抽象,单纯讲解会很枯燥,因此,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学会分析事物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还要注意收集数字电子产品的资料,组织“未来世界中数字技术的应用”讨论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数字技术发展的动态和趋势。

  2.关于数字信号优点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动手做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对比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

  (1) 将计算机中某一幅图片复制(或刻录) 到其他存储介质上,比较复制件与原件的图像清晰程度有什么变化。

  (2) 将普通录像带中的某一段画面翻录到另一盘录像带上,比较翻录带与母带的影像清晰度有什么变化。

  3.对复杂的数字集成门电路,建议不作详细的电路结构剖析和逻辑关系的具体分析,只要求学生知道它是由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个基本门电路组成的一只“黑箱”,用“黑箱”方法避开对复杂的信息流动过程的解释,将重点放在用数字电路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上,以体验数字电路应用的广泛性。

  4.在教学中,可以使用电子工作平台(EWB) ,用虚拟的方法对基本逻辑门电路、组合门电路等进行逻辑关系实验。

  5.对于数字电路简单的组合设计和制作的教学,可组织学习小组,让学生使用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并搭接23个不同的简单电路,如变调的电子音乐门铃、光控报警器、延时路灯等,然后,将其组合成具有新功能的实用电路,并进行小组交流。

  () 电磁继电器

  【课程目标】

  1.知道常见的继电器可分为电磁继电器和无触点继电器两大类。

  2.了解常见的直流电磁继电器的构造、规格和工作原理。

  3.学会直流电磁继电器的使用。

  4.知道可控硅的构造和电路符号。

  5.了解可控硅的简单的工作原理。

  【学习要求】

  1.知道常见的继电器可分为电磁继电器和无触点继电器两大类,了解常见的直流电磁继电器的构造、符号。

  2.知道常见直流电磁继电器的接点有常开、常闭和转换接点等三种类别,以及继电器的额定工作电压、线圈直流电阻、触点数目等参数。学会选用直流电磁继电器。

  3.能用有转换触点的直流电磁继电器搭接一个电路,了解常见的直流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学会直流电磁继电器的使用方法。

  4.知道可控硅的构造和电路符号,了解可控硅的简单工作原理,能搭接一个用可控硅控制电灯亮度的电路。

  【教学建议】

  1.教学中,可准备一张继电器结构挂图,图上不标出名称,让学生根据挂图说出名称。

  2.教师可引用继电器在电子控制系统、触电保护、电流过载以及在高压、高温和有毒环境下的应用等实例,引导学生比较电磁继电器和可控硅在应用中的优缺点,并进行交流。

  3.可控硅工作原理是本主题教学的难点,因此,可采用演示试验或分组试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试验中观察、分析现象,总结规律。

  () 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

  【课程目标】

  1.知道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2.能用方框图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电子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3.能用数字集成电路等器件安装简单的实用电路,并进行调试。能用该电路设计和安装开环控制系统。

  4.能设计和安装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并进行调试和改进。

  5.了解常见遥控系统的组成、分类及其应用。

  6.能用集成电路设计和安装简单的遥控系统,并进行调试。

  【学习要求】

  1.理解电子控制技术的含义,了解它的广泛应用。知道电子控制系统是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系统,要求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分析与把握电子控制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和目的性。

  2.知道最基本的电子控制系统由输入、控制和输出等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输入部分大多由传感器等器件组成;控制部分通常由数字电路(如触发器) 、单片机或计算机等组成;输出部分一般由电磁继电器等器件组成。

  3.会用方框图表示信息流动的方向,能用方框图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电子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4.知道开环电子控制系统和闭环电子控制系统的区别,知道反馈在电子控制系统中的作用。

  5.了解常见的遥控系统由发射电路、接收电路和执行机构等组成,知道常见的遥控系统有红外线遥控系统和无线遥控系统等,了解遥控系统的应用。

  6.能用集成电路设计和安装简单的遥控系统,并进行调试。

  【教学建议】

  1.本主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电子控制系统的应用性设计上,教学中采用实用电路的设计,化解设计电路原理图的难点,便于学生较容易地完成多方案设计。

  2.虽然学生在《技术与设计2》中已学过对控制量和被控制对象的分析,但它仍是教学中的难点,特别是闭环电子控制系统中输出部分的组成比较复杂,各种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不太明显,教学中应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边演示边讲解。

  3.对遥控系统的设计和安装的教学,没有规定用无线电遥控或红外线遥控,建议不要展开,只要求单通道的遥控系统。教学中,可采用小组活动、分工合作的方式,设计和制作一个单通道无线电遥控电路,然后,应用这一电路设计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电铃(或电灯等)遥控系统,并在试用过程中加以改进。

  4.本主题是将前三个主题组合成一个控制系统,并通过应用性设计,对必修课“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中的内容进行应用、综合和拓展,进行电路的组合、改进和应用设计(即技术的二次开发) 。例如用集成电路安装一个电子温控电路,然后用这一电路设计和制作一个能控制水壶煮水的自动控制装置。

选修2:建筑及其设计

  “建筑及其设计”是建筑技术的重要内容。本模块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应用技术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

  本模块由“建筑与文化”“建筑结构及其简单设计”“建筑材料及其加工”和“建筑构造及其设计”四个主题组成。通过本模块的教学,学生应该理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了解常用的建筑材料及其加工设备与工具,学会一些加工技能;了解建筑构造及构件的主要技术知识;能进行简单建筑结构与构造的设计,理解与设计有关的法规。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意,设计每一个构件都要考虑部分与整体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建筑质量和建筑污染是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应注意利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与安全意识。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应注意建筑设计的人文性与时代性。

  () 建筑与文化

  【课程目标】

  1.理解建筑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和时代风貌的写照,了解建筑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2.了解我国和当地房屋建筑的特色,能分析当地房屋建筑特色的产生原因。

  3.通过对典型建筑的欣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建筑物进行评价。

  【学习要求】

  1.了解建筑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渊源关系,理解建筑是人类走进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2.知道建筑是技术与文化的结晶,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物,是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

  3.了解我国和当地房屋建筑的特色及其产生的原因,进一步体会家乡之美,达到领悟、内化。

  4.通过对典型建筑物的欣赏,了解建筑风格与建筑艺术不仅表现了民族文化传统,而且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知道典型建筑所表现出的特有的艺术性、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等特点,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建筑物的建筑文化。

  5.能根据建筑物类型和人们不同的需要,分析不同的建筑物发挥着各种不同的功能作用,能分析建筑的基本要求和个性特点。

  【教学建议】

  1.本主题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例如:“建筑——走进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这一主题,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活动体验,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围绕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展开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解读、品味、鉴赏,理解建筑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和时代风貌的写照。

  2.教师在专题教学前要有整体的教学计划,如围绕“建筑与人类文明的渊源”关系,要注意收集人与建筑、建筑与文明、建筑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资料,以保证有序有效的课堂教学。

  3.中国的历史建筑中反映了中国的灿烂文化,各地的房屋建筑更是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环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音像、图片资料的收集,分析其建筑特点及产生的原因,通过调研、走访、游览、参观等校外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祖国的民族建筑和现代建筑及当地的建筑,增进他们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4.在引导学生分析建筑文化时,应抓住典型建筑所具有的艺术性、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等方面的特征。

  5.教学中要组织各种活动项目,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了解建筑物的各种不同功能作用、建筑的基本要求和建筑的个性特征。

  6.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不同风格、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建筑物进行评价。

  () 建筑结构及其简单设计

  【课程目标】

  1.了解建筑结构的含义,知道某一建筑物的结构类型。

  2.了解拱券结构、桁架结构、悬索结构常见的建筑结构受力情况。能通过简单建筑物的案例、分析影响其稳定性和强度的主要因素。

  3.能设计简单的建筑结构,并制作模型。

  【学习要求】

  1.通过对建筑物上荷载的重力作用及建筑结构的基本构件、受力构件、非受力构件的认识,了解建筑结构的含义。

  2.了解结构的常见类型,知道某一类建筑物的结构类型。

  3.在探索建筑结构的受力过程中,了解拱券结构、桁架结构、悬索结构等常见建筑结构的受力情况,并尝试对所设计的建筑结构进行受力分析。

  4.通过对构件的连接方式、建筑材料、结构类型、建筑的高宽比、地基变形等进行分析,了解影响建筑物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主要因素。

  5.能根据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等的功能要求,会对建筑结构的结构选型、结构布置、结构受力进行分析,能对建筑结构进行简单的设计。

  6.能根据建筑结构设计制作的步骤,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模型制作。

  【教学建议】

  1.教学中要注意情景创设,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荷载的含义和荷载的几种现象。建议采用试验法分别进行各种荷载试验并作正确的判断,将试验结果记入设计好的表格中。

  2.通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调研活动,实地了解建筑结构,观察建筑结构中的受力构件和非受力构件,记录文字、图片等资料,并在班级进行交流。

  3.对于建筑结构类型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了解常见的砖混结构、砖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结构类型,并学会对其中的某一类结构进行分析比较,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建筑,指出它们的受力构件是由什么材料建造的。

  4.试验是解决建筑结构受力分析的最佳途径。教学中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典型结构进行试验,如拱券结构、悬索结构、框架结构等。试验材料的选择要体现多样性,如纸、木、金属、塑料等,通过试验分析观察它们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并作好试验记录,形成试验报告,进行交流。

  5.影响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因素很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地从构件的连接方式、建筑材料、结构类型、建筑的高宽比、地基变形等方面进行分析、试验,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影响建筑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其他因素,如外力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条件等。

  6.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结构功能要求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等作具体的分析,分析的形式应体现多样性,可以是间接的图示分析,也可以是直观实体分析。还要引导学生在结构设计中考虑性价比。

  7.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结构选型、结构布置、结构受力分析及构件设计、连接设计等具体内容中进行科学的分析,并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对房屋的功能、空间、建筑外形等结构类型,结构构件的具体位置以及建筑结构受力和荷载的安全可靠性,不同材料的构件设计等进行具体的分析、试验,在知觉、感受、体验实践中完成建筑结构设计的学习任务。

  8.简单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模型制作是学生直接感受建筑结构设计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挥想像,经过多种类型、多种材料的试验,选择最简单的类型和材料,按照结构设计的步骤进行简单建筑结构模型的制作。

  () 建筑材料及其加工

  【课程目标】

  1.知道常用建筑材料的种类,熟悉其中12类材料的性质、规格型号和用途。

  2.能分析使用不合格建筑材料与选用材料不当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等危害,初步学会选择适用的建筑材料。

  3.初步学会12种常用建筑材料的加工方法、连接方法及其工艺。

  【学习要求】

  1.知道建筑材料的含义,能根据建造房屋、修建道路和桥梁的不同要求,分别列举出它们所需的主要建筑材料。

  2.了解建筑材料的不同分类,熟悉12类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规格、型号和用途。

  3.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并能够通过小试验,对建筑材料的弹性与塑性、韧性与脆性、强度、硬度等进行测定,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对建筑物的重要性,初步学会运用木材、玻璃等建筑材料进行加工和连接,掌握基本的操作。

  4.了解建筑材料对建筑物质量、建筑物结构类型、建筑物造价和建筑物美观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由于建筑材料运用不当和不合格建筑材料所造成和环境污染等危害。

  5.了解建筑材料在满足使用功能和质量要求外的高性能化、复合化与多功能化等发展趋势,初步学会选择适用的建筑材料。

  【教学建议】

  1.对建筑物的材料的认识,可采用图片分析和实景分析,引导学生识别房屋建造、道路桥梁建造的主要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分类是非常丰富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常见的建筑材料进行分析,并进一步了解其他建筑材料。熟悉12类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规格、型号和用途。

  2.可以通过小试验的方法,对实体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和安全使用等进行分析,试验的材料选择最好是常见、易得的,如木材、塑料、砖、石、玻璃等,试验中应做好数据记录与分析。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发生伤害事故。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主题结构,制订设计方案,选择可加工或半成品的材料进行连接制作,同时结合制作工艺流程,让学生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3.建筑材料对建筑物的质量、结构、造价和美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校内和周边建筑作调查研究,进行分析交流,指出其不合理之处并提出改进方案。

  4.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收集,整理归纳出各种不同的新型建筑材料,并选择12种典型的新型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进行比较与分析。了解土木工程史上的三次飞跃,并大胆想像可能还会出现哪些变革,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 建筑构造及其设计

  【课程目标】

  1.了解建筑构造的含义,知道某一类建筑物的构造类型。

  2.理解各类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构造与人的行为、生理及心理要求之间的关系。

  3.了解23类建筑构件的用途、特点,理解设计该构件时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建筑设计中的安全要求及有关建筑法规)

  4.能设计或改进简单建筑构件,并能绘制设计草图。

  5.能根据设计方案选择加工工具、量具、设备及加工方法,并制作所设计建筑物的模型或构件(或模型)

  6.能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对设计方案及其制作品进行评价。

  【学习要求】

  1.认识建筑构造,知道建筑物是由基础、楼梯、门、窗、墙体、屋顶等构件组成的,能对建筑物的构造类型进行分析。

  2.能围绕建筑物的基本建筑构件,了解建筑物主要构件的功能和构造特点,使学生对各个常见构件有更准确的认识。

  3.通过对建筑构造的外力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技术条件的分析,能够明确在影响建筑构造时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

  4.学会观察并发现生活中建筑构造设计是怎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对建筑构造设计具体要求的学习,理解建筑是为了人而设计的。

  5.通过对建筑构件的设计理念的理解,学会围绕门窗或楼梯构件进行设计,能用木、纸等材料制作设计模型。

  6.学会设计过程中的草图、正规图的绘制,通过多方面的分析、比较,能对设计过程、设计构件进行修改完善,同时还要适时地对设计情况和制作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

  7.在学习与设计建筑物构件时还要了解我国已经制定的各种规范标准,例如:在我国建筑设计时必须首先满足《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I3787〕等规范要求,在构件的构造设计时也有一些相关的设计规范等。

  8.要学会根据构件设计方案选择使用的工具、量具和专业设备以及科学的加工方法。

  9.能够利用石材、水泥、木材、玻璃、塑料、金属等建筑材料,根据设计要求和加工方法制作建筑物的模型或构件。

  【教学建议】

  1.对于建筑物的构造类型的教学,可以采用分组活动的教学形式,确定主题方案,到社区、家庭、厂矿、学校、公共场所、商店等地方进行调研,进行实践体验,获得信息,并在全班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相关的信息。

  2.对于建筑物的基本构件的教学,可以采取观察法、对比法、讨论法,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试验法,选择基础、墙体、楼梯、屋顶、门窗等构件中的12个基本建筑构件进行分析或试验,并对结果进行评议。

  3.教学中要注意收集网络信息、图片资料或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影响建筑物构件的因素有外力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条件因素等。

  4.理解建筑构造设计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熟悉一些科学的建筑构造,应用对比的方法对身边不合理的建筑物构造进行调研,并用摄影或摄像的方法将资料收集起来,在班级交流,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建筑物构造的设计必须考虑人的因素。

  5.对于建筑物构件设计的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构件标准等规范文件,学习了解相关建筑法规,并知道这些法规在建筑构造中的作用。

  6.在建筑构造施工中,工具、设施、设备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学中要利用网络、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工具、设备。

  7.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用一般的建筑材料,如:水泥、黄砂、石膏、玻璃、塑料、金属材料、木材等,进行建筑模型或建筑基本构件的设计与制作。同时还要学会这些材料的加工方法,选择材料时不宜太多,一般以12种建筑材料为宜。

 

 

选修3:简易机器人制作

 

 

  本模块为学生提供了宽广而丰富的想像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简易机器人制作所用的材料价格低廉,对学校设备要求不高,容易在一般中学开设和推广。

  本模块由“单片机及其控制程序”“单片机与控制电路”和“单片机与传动机械”三个主题组成。内容涵盖了计算机、传感、智能信息处理、控制和机械等基础技术,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动机械技术的综合、软件技术与硬件技术的结合,有利于拓展学生技术学习的视野。

  本模块中,虽然编程语言和传动机械占了比较多的篇幅,但教学重点还是在设计和制作上。在教学中,应加强系统思想方法和技术试验方法在新的学习情景中的应用和指导。

  () 单片机及其控制程序

  【课程目标】

  1.知道单片机的特点及应用。

  2.知道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过程。

  3.知道单片机集成电路引脚的功能。

  4.了解一种单片机编程语言,掌握一种单片机常用的编程指令。

  5.学会用指令编制简单控制的程序,并能根据试验进行修正。

  6.能操作单片机编程器将编写的程序烧结固化。

  【学习要求】

  1.了解单片机的特点、应用以及产生的原因。知道单片机实际上是一台微型计算机,它具有一般计算机的主要结构,但又比PC机要简单很多。

  2.了解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过程。

  3.能结合电路图和实物认识引脚的功能。

  4.理解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的区别;了解单片机编程语言的选择过程。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指令。如:汇编语言的常用指令一般在10条左右。学会一般单片机的选用。

  5.理解程序指令执行的一般过程;掌握一种汇编语言中的一些常用汇编指令(如:movloadaddsub等;亦可使用某一种高级语言)

  6.能结合实际例子会使用一些常用的特殊寄存器。

  7.会画程序流程图、能读懂简单程序,并能调试、检查程序;能通过试验发现编程中的问题,然后探究如何去修改。

  8.能通过编程器把程序烧结到单片机的存储器中,使单片机能按照程序进行工作。

  【教学建议】

  1.对于单片机的特点和应用的教学,可在列举单片机的特点的基础上,介绍单片机在工业、农业等领域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过于专业化,简易机器人语言部分的教学,只要求对汇编语言作简要介绍,编程则采用学生方便使用的图形化语言。但建议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3.在讲解编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开展相关活动,如调查一个交通路口的行人流量、自行车流量和汽车流量,制定出交通红绿灯翻转时间间隔的合理方案,设计和制作一个用单片机控制的交通信号灯控制模型,并进行模拟试验。

  4.在单片机的编程的教学中,可采用分组的形式,设计不同的程序,使单片机控制的彩灯组出现各种不同的发光形式,如奇数发光二极管发出闪光、偶数发光二极管发出闪光和逐个发光。在电子实验板上搭接电路进行试验,并将这些设计成果应用于实际。比如,为广告牌四周设计和制作一个逐个闪烁发光的循环彩灯组。教师可以给出基本的外围实验电路,由学生编写相应程序,进行调试、检查、烧结等。

  5.关于单片机型号的选用,由于只涉及简易机器人的制作,所以只要求使用一块单片机。至于单片机型号的选择,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用。

  6.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应用“任务驱动”的思想,先提出任务,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 单片机与控制电路

  【课程目标】

  1.了解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知道单片机是一种使用广泛的控制电路。

  2.知道常见的传感器及其作用。

  3.了解继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能掌握简单的使用方法。

  4.能用传感器、单片机和继电器等安装一个简单控制装置,并进行试验。

  【学习要求】

  1.知道常见的传感器,认识常见传感器的外形和电路符号。

  2.认识传感器的作用是能够采集和检测外界非电量变化的信号,并把它转换成为电信号。

  3.了解直流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并能通过阅读直流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图,了解其工作原理。掌握直流电磁继电器简单的使用方法。

  4.能用传感器、单片机和继电器等安装一个简单控制装置,并进行试验。

  【教学建议】

  1.对于传感器的教学,仅要求了解传感器的外部特性,对内部结构、工作原理不作深究。

  2.可以指导学生设计由传感器、单片机和发光二极管等组成的13种在夜晚才能工作的循环彩灯控制系统,并在电子实验板上搭接电路后进行试验。

  3.可以指导学生设计一辆遇到障碍就转弯的碰碰车,加深对单片机控制电路的理解。教师可事先准备好基本机械部分,学生完成传感器、继电器的安装以及控制程序的编写与调试。

  4.在继电器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单片机与控制程序,利用继电器对直流电动机进行转动方向和速度控制;建议补充脉宽调制知识。

  5.使用了传感器以后,对编程的设计要求较高。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 单片机与传动机械

  【课程目标】

  1.知道一般机械的组成,了解常见的机械传动的方式。

  2.了解常见齿轮传动的特点、形式和应用,会计算简单的齿轮传动比。

  3.能按照装配图样安装简单的齿轮装置,并进行调试。

  4.了解常见的连杆传动机构的结构及其应用,能设计和制作简单的连杆装置。

  5.能设计一个简单的电动机械,并进行安装和调试。

  6.能设计和制作一个由传感器、单片机、继电器、电动机和传动机械等组成的简易机器人或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并能通过试验完成23个规定的动作。

  【学习要求】

  1.知道一般机械的组成,了解常见的机械传动方式。

  能从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和目的性等特性出发,了解一般机械的组成。

  知道传动机械在一般机械中的作用,了解常见的机械传动。

  2.知道常用的平行连杆机构,掌握四连杆机构形成的条件。

  3.了解常见齿轮传动的特点、形式和应用,会计算简单的齿轮传动比,能根据装配图安装简单的齿轮传动装置,并进行调试。

  4.了解常见的连杆传动机构的结构及其应用,能设计和制作简单的连杆装置。

  5.能设计和制作一个由传感器、单片机、继电器、电动机和传动机械等组成的简易机器人或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并能通过试验完成23个规定的动作。

  【教学建议】

  1.对于机械部分的教学,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调查周围环境中的机械传动装置,分析其结构和工作过程,画出简单的结构草图。如伸缩晒衣架、挖土机的机械手臂、消防车的升降云梯等。

  2.齿轮传动是机械传动的一种重要形式,需要重点讲解。可以利用现有的机器人器材进行教学,让学生对齿轮传动有感性的认识。

  3.在连杆传动机构的教学中,教师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做中了解连杆传动机构的结构和应用范围。

  4.机器人技术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它所涉及的知识非常广,包括程序设计、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机械传动技术等。可借助当前成熟的教育机器人平台组织教学。

选修4:现代农业技术

  本模块以现代农业的理念、技术和试验方法为主,为学生提供了接触一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的机会,以培养学生对农业及其新技术的亲近感,增强他们参与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

  本模块包括“绿色食品”“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引进”“无土栽培”“营养与饲料”“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治理”“农副产品的营销”六个专题。所设计的专题考虑到了地区的差异和城乡学校的不同特点,适应面广、应用性强。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认识现代农业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了解农业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树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学会一些现代农业技术的基本技能和试验方法,并能够在实践中应用;能够运用技术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简单的农业试验方案的设计。

  学校在组织教学时,要采用合适的载体,解决好专题的地方性、季节性问题;要合理安排基础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实践的比例;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习基地,促进学生通过实践,熟悉和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技术和试验方法。

  专题一:绿色食品

  【课程目标】

  1.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理解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涵义。

  3.了解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及管理的标准。

  4.初步掌握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的技术要点,能够选择12种当地主要的农业栽培品种进行绿色食品栽培试验。

  【学习要求】

  1.理解什么是现代农业技术。

  2.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理解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4.了解什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知道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哪些途径。

  5.理解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含义,理解开发绿色食品的积极意义。

  6.了解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无公害食品的区别,理解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无公害食品的关系。

  7.了解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及管理的标准,理解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程序。

  8.了解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初步掌握绿色食品生产的技术要点。

  9.理解绿色食品栽培的目的。

  10.了解绿色食品栽培试验设计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初步掌握绿色食品一般生产操作技术规程。

  11.学会设计栽培绿色食品的栽培方案,能选择12种当地主要的农作物栽培品种进行绿色食品栽培试验。

  【教学建议】

  1.在教学导言时,可通过组织讨论、开展调查、资料收集、案例分析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农业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通过环境考察、案例分析、参观当地现代农业示范区、观光园区,或环保知识讲座等,使学生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提高对爱护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2.在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食品选购、市场调查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绿色食品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知道怎样购买绿色食品,学会区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无公害食品。

  3.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和管理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标准和要求,或组织学生分析目前市场上有些不法生产企业盗用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的案例,, 让学生知道只有取得相关部门的认证后,方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可通过资料收集、讨论与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绿色食品一般生产操作技术规程;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了解12种绿色食品的生产过程。

  4.绿色食品栽培试验设计及实施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了解绿色食品栽培试验设计的原则,掌握绿色食品一般生产操作技术规程和技术要领。有条件的学校,可结合当地实际,以12种当地常见农作物为载体,进行套袋、施肥、病虫害等栽培对比试验,让学生掌握绿色食品栽培试验设计及实施的方法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试验设计的指导,并帮助学生解决试验方案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物质、技术上的困难。

  专题二: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引进

  【课程目标】

  1.了解品种资源保护的意义、品种资源的种类及保护措施。

  2.了解生态条件与引种关系,能分析温度、光照和雨量等生产因素对引种的影响。

  3.了解引种试验的过程,能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对品种资源进行分析、比较,选定需要引进的品种。

  4.学会观察试验的方法,能对选定的12个品种进行引种的观察试验。

  5.学会品种对比试验的方法,能对引进品种做出全面的评价。

  6.学会区域试验的方法,能通过区域试验确定性状稳定的引进品种。

  7.学会栽培试验的方法,能确定适合引进品种的栽培条件。

  8.能够根据生产目标,设计引种试验方案。

  【学习要求】

  1.理解品种资源的含义及进行品种资源保护的意义。

  2.知道品种资源的三种基本类型。

  3.了解进行品种资源保护的措施,关注我国品种资源库的建设和保护,树立品种资源保护的思想。

  4.初步学会建立品种资源库的方法。

  5.理解引种的含义及意义。

  6.了解当地农产品引种的情况,能分析当地农产品引种的目的。

  7.学会分析引种的生态条件(温度、湿度、土壤、光照、地形等)

  8.掌握农产品引种的过程,能尝试进行引种试验,形成关注当地农产品品种引进情况的意识。

  9.了解引种试验的方法,学会进行观察试验、栽培实验的方法,能进行对比试验,注意观察区域试验的情况,能进行小规模的引种试验。

  10.在进行引种试验前能设计植物引种试验方案,并能对引种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和效益分析。

  11.了解动物引种试验过程,可以尝试进行动物引种方案设计。

  【教学建议】

  1.本专题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引种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基础,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密切联系当地的农业生产实践。

  2.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人们虽注意到了品种和种子的重要性,但往往不注意品种资源的保护,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树立品种资源保护的思想,使学生理解品种资源保护是为品种繁育,保存了品种的优良基因,是新品种繁育的基础宝库。袁隆平院士繁育的杂交水稻就是利用了野生水稻的优势基因,如果没有野生水稻这一品种资源,就不可能有新品种的产生。

  3.本主题教学中,只要让学生一般了解品种资源类型和保护措施。

  4.学校可以采用兴趣小组的形式,让学生搜集某一品种的植物种类,尝试进行品种资源库建设,体验品种保护的乐趣。

  5.引种是当代农业生产中广泛运用的方法,是现代农业技术中最基本的技术,所以学生必须理解引种的意义。应帮助学生收集了解当地的温度、光照、降水等生态条件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引种对象的生态要求,使学生学会分析要求与实际情况的吻合情况,并在当地选择农户或在校内的试验园地进行引种试验,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保存数据的习惯。

  6.引种试验的方法是进行引种的基础,学生应了解引种试验的四种基本方法。在引种教学中,应进行观察试验、品种对比试验和栽培试验的实际操作,指导学生对身边可能接触到的区域试验进行观察。

  7.引种试验方案的设计是引种试验的基础。由于植物引种试验相对比较简单可行,因此掌握植物试验的方案设计是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可根据教材的设计要求,引导学生实地分析试验地块基本情况,设计试验的内容,包括田间管理的过程。要指导学生在试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数据。

  8.动物引种试验受到动物饲养条件的限制,因此只要求学生了解动物引种试验的基本过程和方案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就可以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指导学生尝试进行动物引种试验。

  9.“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引进”的教学与当地农业生产实践联系较为紧密,可以进行操作试验的内容比较广,对学生学习掌握现代农业生产基本技能帮助较大,因此,要关注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加以分析。

  专题三:无土栽培

  【课程目标】

  1.了解无土栽培的类型和方法。

  2.了解无土栽培基质的种类和特点,以及营养液的组成成分的性质。

  3.学会营养液浓度的计算方法,掌握营养液配制的方法,了解常用的经验配方。

  4.认识无土栽培常规设施,能就地取材,制作简易的无土栽培设备。

  5.根据当地或学校的条件,选择12种作物进行无土栽培试验,初步学会无土育苗的方法;掌握无土栽培过程中的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能对作物营养失调的症状进行分析和调整。

  6.掌握无土栽培中嫁接育苗的方法和管理技术,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嫁接育苗。

  【学习要求】

  1.理解什么是无土栽培。

  2.了解无土栽培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了解无土栽培的主要类型、优缺点,知道无土栽培的应用。

  4.学会营养液浓度的计算和表示方法。

  5.了解营养液常用的经验配方及组成成分的性质,掌握营养液配制的方法及管理要点,能对作物营养失调的症状进行分析和调整。

  6.了解水培的主要形式和常规设施,能就地取材,设计、制作简单的水培设施,进行水培实验。

  7.了解无土栽培基质的种类和特性,掌握基质栽培中基质的选择和处理方法。

  8.了解基质容器栽培的概念。

  9.学会利用家庭的空间和容器进行简易无土栽培。

  10.认识槽培的常规设施,掌握槽培的技术要点,能就地取材,制作简易的槽培设施,进行槽培。

  11.了解基质立体栽培的主要形式,掌握柱状栽培和长袋状栽培技术。

  12.掌握无土育苗的定义,初步学会常用无土育苗的方法。

  13.掌握番茄工厂化穴盘育苗技术。

  14.了解嫁接育苗技术的定义和优点,掌握嫁接育苗的方法和管理技术,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嫁接育苗。

  【教学建议】

  1.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无土栽培基地或观看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无土栽培及无土栽培的主要类型。了解无土栽培的优缺点,感受无土栽培对人们生产及生活的影响。

  2.建议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进行简易的水培试验,让学生了解营养液的配方及作用,学会水培的管理方法。在配制营养液时,有条件的学校可邀请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技术指导。可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制作简单的水培设施。

  3.在学习基质栽培时,指导学生进行某一种常见植物(花卉或蔬菜)的基质栽培试验,让学生掌握基质栽培的方法与过程。可利用身边的废弃物作为基质栽培的材料。槽培和立体栽培设施较复杂,可根据当地具体条件进行教学。

  4.在无土栽培育苗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参与穴盘育苗,了解穴盘育苗技术。

  5.在嫁接育苗技术教学中,可请当地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让学生掌握嫁接育苗的方法和管理技术。

  专题四:营养与饲料

  【课程目标】

  1.了解常用饲料原料、配合饲料的种类及特点。

  2.了解营养性饲料添加剂、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的种类和作用,能根据需要正确选择添加剂。

  3.学会12种天然青饲料主要的加工调制、贮藏及防污染方法。

  4.了解配合饲料的成分和作用,掌握配合饲料的科学配制原则,学会设计饲料配方的基本步骤和计算方法,能运用计算机进行饲料配方的设计和最佳方案筛选。

  5.了解饲养或养殖动物的营养需要,能根据培育目标,为当地主要饲养或养殖动物制定不同生长阶段的饲料选择方案。

  6.能结合当地实际,并根据绿色食品生产标准,为当地动物饲养场或水产养殖场设计饲料配方,并选择一种动物进行饲养或养殖对比试验。

  【学习要求】

  1.了解饲养或养殖动物的营养需要,能对一些饲养或养殖动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营养需要进行比较。

  2.了解常用饲料原料的种类及特点。

  3.了解天然青饲料的风化、贮化等几种主要的加工调制方法,学会青饲料的基本贮藏方法。

  4.了解常用配合饲料的种类及特点,了解配合饲料的成分和作用。

  5.了解营养性饲料添加剂的种类和作用,了解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的种类和作用,能根据需要正确选择添加剂。

  6.理解配合饲料的科学配制原则,掌握饲料配方设计的基本步骤,掌握饲料配方的计算方法,能运用计算机进行饲料配方的设计和最佳方案筛选。

  7.能结合当地实际,并根据绿色食品生产标准,为当地动物饲养场或水产养殖场设计饲料配方,并选择一种动物进行饲养或养殖对比试验。

  8.理解饲喂动物时饲料合理搭配的重要性。

  9.了解几种动物的科学饲喂时间、方式,了解不同动物饲料科学搭配的细则。

  【教学建议】

  1.通过访问调查、知识讲座、资料收集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当地有代表性动物的营养需要。在学习饲料原料概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饲料样品的收集、查阅资料等活动,了解常用饲料原料的种类和特点,可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分析八大类饲料的作用。选择12种当地常见的青饲料进行加工和贮藏试验,使学生学会青饲料的加工和贮藏方法。

  2.组织学生参观饲料加工厂,了解配合饲料的生产过程。走访有关技术人员,了解配合饲料及营养添加剂的种类和使用方法。结合当地常见病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饲料添加剂对畜禽生长的作用。

  3.在进行饲料配方设计的基本原则的教学时,可让学生借助计算机为某种饲养动物设计经济、优质的饲料配方。通过讨论各配方的营养性和经济性,对配方提出改进意见。筛选出最佳方案。建议实施饲料搭配、科学饲喂试验,并做好记录,分析试验结果。

  专题五: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治理

  【课程目标】

  1.了解病虫害防治在农业和林业上的意义。

  2.了解病虫害发生的过程、规律,能结合当地实际分析影响病虫害发生的各种因素。

  3.学会几种主要病虫害的识别方法。

  4.掌握当地主要病虫害的一些预测预报方法,能进行简单的病虫害预测预报。

  5.能运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对病虫害发生的时间、范围和数量进行预测预报;并能根据掌握的资料绘制虫情分布图。

  6.学会当地几种主要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机械防治方法,能设计体现环保要求的病、虫、草害综合治理方案。

  【学习要求】

  1.了解病虫害的概念并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病虫害,了解病虫害防治在农业和林业生产上的意义。

  2.了解植物病害发生的病源以及植物病害的症状,了解昆虫的危害方式及其危害的症状,学习几种常见的病害和虫害的识别方法。

  3.了解病虫害发生和流行规律,了解虫害发生规律,了解影响病虫害发生的因素,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

  4.了解病虫害预测的意义,掌握病虫害调查取样的方法,能根据病虫害的分布特点设计调查方案,学会田间病虫情的表示方法,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5.掌握病害预测因子选择的依据,掌握病害预测各方法的技术要点,并能够利用某些简单方法预测当地常见的病害。

  6.掌握虫害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各方法的技术要点,能够利用一些简单预测方法预测当地常见的虫害。

  7.了解计算机模拟预测的一般过程,能运用简单的计算机模拟预测模型对病虫害的发生进行预测。

  8.了解几种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学会几种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9.了解综合治理的概念,能设计体现环保要求的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案。

  【教学建议】

  1.让学生调查、了解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说明防治病虫害的意义。组织学生进行田间调查、标本制作等活动,认识病虫害的症状及诊断方法。通过走访当地农技部门,了解本地病虫害发生和流行规律。

  2.可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病虫害预测的意义,借助多媒体或现场考察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病虫害抽样的方法和要求。出示资料让学生分析,并说出发病率、严重度、病情指数三个指标的联系与区别,结合教材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进行具体的计算练习。

  3.通过案例教学、交流讨论、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病虫害防治的常用方法,认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的优缺点,在化学防治的教学时,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安全教育。在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的教学中,可通过案例教学和方案设计,让学生了解综合防治的概念及其要求。让学生使用简单的计算机模拟预测模型,进行病虫害的预测和预报。

  专题六:农副产品的营销

  农副产品的销售是实现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关键之一。本专题就是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当前农副产品生产销售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课程目标】

  1.了解提高农副产品经济价值的途径。

  2.了解农副产品的市场种类和特征。

  3.了解市场信息的作用,熟悉各种收集信息的有效途径,能收集有关农副产品的各类市场信息。

  4.了解市场调研的内容,学会市场调研的方法,能根据明确的目的,进行农副产品市场调研。

  5.认识市场预测对于农副产品营销的作用,学会市场预测的基本方法,能就当地某些农副产品的营销作出预测。

  6.熟悉农副产品信息发布的途径,学会信息发布的方法,能设计某一农副产品的信息发布方案。

  7.了解农副产品营销决策的程序和方法,能根据市场预测并综合各种有关因素,提出当地某一主要农副产品的营销方案。

  【学习要求】

  1.了解农副产品市场营销的内涵,了解市场营销观念产生及发展演变的过程;能树立市场营销的理念。

  2.理解粮食、畜产品、水产品及瓜果蔬菜等的贮藏、保鲜、加工的意义。

  3.认识到农副产品的加工、保鲜、贮运是提高农副产品经济价值的主要手段。

  4.了解粮食、畜产品、水产品及瓜果蔬菜的贮藏、加工方法。初步学会粮食贮存的基本方法;学会简单的畜产品和水产品的加工方法;掌握日常食用蔬菜、水果的贮藏、加工方法。

  5.了解农副产品市场的种类和特征以及开拓农副产品市场的途径。

  6.了解市场信息的作用,熟悉各种收集信息的有效途径,学会收集有关农副产品各类市场的信息。

  7.熟悉农副产品信息发布的途径,学会发布信息的方法,能设计发布某一农副产品的信息发布方案。

  8.了解市场调研的概念和内容,掌握市场调研的基本方法,能根据明确的目标,进行农副产品的市场调研。

  9.了解农副产品市场预测的概念、内容,掌握农副产品市场预测的方法,学会对当地某种主要农副产品营销问题作出预测。

  10.了解农副产品营销决策的程序及一般原则。

  11.学会农副产品营销决策的方法。

  12.能根据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结果,对当地某种主要农副产品设计出有效的营销方案。

  【教学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农业市场经济的观念,了解、掌握当地农副产品市场营销状况。在进行导言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各种农副产品市场,使学生在对农副产品市场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了解农副产品营销的含义,再进一步学习市场营销观念及演变发展过程,进而了解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本质。

  2.让学生归纳出农副产品的种类包括粮食、油料、畜产品、水产品以及瓜果蔬菜等。

  3.农副产品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必然存在贮藏、运输及加工的问题。可结合学生家庭的粮食日常贮藏来进行粮食贮藏加工的学习。

  4.畜产品及水产品的种类繁多,教学中可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畜产品、水产品进行加工、贮藏方法的教学。例如禽类的宰杀、腌制或者鱼虾的鲜活保存等。

  5.从日常的水果保存方法出发,引申到蔬菜等产品的贮藏方法。让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实际进行瓜果蔬菜的加工。

  6.在对农副产品市场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农副产品市场的种类及特征。可组织学生到农副产品市场,学会收集各类有关农副产品的市场信息。掌握发布市场信息的方法,并让学生尝试设计某一种农副产品的信息发布方案。

  7.在简单介绍市场调研的概念、内容和方法后,可安排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在调研前,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或特长选择一项内容,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际的市场调研,并写出调研报告。

  8.在交流调研报告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市场进行预测分析,使学生掌握市场预测的方法,并可以尝试就当地某一农副产品营销问题作出预测。可以安排学生对当地某一农副产品的营销进行决策讨论,尝试作出营销决策,并完成一个营销方案。

选修5:家政与生活技术

  本模块是当代先进家政理念和家庭生活中的技术应用相融合的产物,对形成科学而健康的家庭生活理念,养成良好的家庭生活态度,发展个人适应、建构和改善生活的能力,进而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增强未来生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模块由“家政概述”“家庭管理”“家庭理财”和“家庭保健”四个主题组成。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与重视家庭的价值,初步树立科学而健康的家庭生活观念,理解自己在目前和未来家庭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明确自己在家庭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掌握家庭管理、家庭理财和家庭保健等基本的生活技术,学会科学有效地处理家庭事务,提高个人适应、规划、建构和改善生活的能力,养成科学的家庭生活态度,增强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幸福的信心。

  () 家政概述

  【课程目标】

  1.理解家政的含义、内容。

  2.学会分析和评价一些典型的中国传统家政理念在现代家庭生活中的意义。

  3.了解一些国外的家政理念,学会分析它们在中国家庭生活中的意义。

  4.理解不同的家庭生活风格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5.理解不同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角色,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

  6.了解获得家政知识的各种信息渠道,能通过多种途径充实自己的家政知识和技能。

  【学习要求】

  1.理解家政的含义,体验家政对家庭生活的重要作用。

  2.能列举家政所包含的内容,解释各项内容所涉及的问题,初步产生学习家政技术的愿望与需求。

  3.能列举一些传统家政理念,学会分析和评价一些典型的中国传统家政理念在现代家庭生活中的意义。

  4.能够列举一些其他国家独特的家政理念,学会分析和比较这些理念与中国传统家政理念的区别,能判断它们是否适用于中国家庭生活,分析它们在中国家庭生活中的意义,初步形成正确的现代家政理念。

  5.理解家庭文化的内涵、构成以及影响家庭文化的因素,理解家庭文化对家庭生活风格与个人发展的影响。

  6.了解家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方法,体会改变与塑造家庭生活的重要性,理解不同的家庭生活风格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7.理解不同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角色,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

  8.理解科技的发展对家庭生活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9.了解家庭生活所需要的科学素养与技术素养,理解科学素养与技术素养对家庭生活的重要意义。

  10.能列举一些可获得家政知识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网站,并能通过这些渠道收集相关信息,扩充自己的家政知识和技能。

  【教学建议】

  1.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展示成功家庭与失败家庭的实例,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讨论影响生活质量的各种因素,获得幸福生活必须具备的生活技能等。

  2.组织阅读、调查活动,并在课堂上对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交流总结,从而理解家庭关系、儿童发展、营养与食品、服装与织物、住宅与居室、家庭理财、家庭保健、家庭文化生活等家政所涵盖的具体内容。

  3.教师可以提供我国古代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家庭在家政方面的典型理念,让学生进行讨论,或组织学生就中国传统伦理准则中的“孝悌”在现代家庭生活中的意义展开辩论,从而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评价一些典型的中国传统家政理念在现代家庭生活中的意义,认识影响家政理念的因素,并能形成正确的家政观。

  4.布置学生调查自己(或亲戚)的家庭在家庭管理、家庭理财以及家庭保健等各个方面的观点、做法及效果,并与传统家政理念进行对比,感受传统家政理念在现代生活中的存在与影响,同时学会辨证地看待传统家政理念。

  5.要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途径搜集国外典型的家政理念,如日本家庭对孩子的勤劳体验教育,西方国家的礼仪规范等,并组织学生对其背景、内涵、特点等进行讨论。还可引导学生比较、理解中外家政理念的文化差异。

  6.让学生列举在家时,父母、长辈对其在行为礼仪各方面的规范要求,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家庭对子孙后代的要求与家庭文化有关,从而产生对家庭文化的初步认识,并可引导学生剖析家庭实例,分析家长的出身背景、文化素质、环境熏陶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使学生意识到家庭文化的形成受到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状态、伦理道德、行为方式、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7.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编排一些小短剧,以展示不同生活风格的家庭中成员发展的不同情况,或请学生列举家长对自己在学习、生活与将来的就业等方面的要求,引导学生理解自身的发展受到家庭风格的影响。

  8.以古代、现代和国外典型的家庭及其日常活动、学习活动、工作活动等为背景,或从典型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中截取典型的片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经历,交流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体会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利和义务。

  9.布置学生查找资料或走访了解现在的家庭生活与古代、近代以及若干年前家庭生活各方面的异同点,并分析导致家庭生活变化的原因,从而理解科技的发展对家庭生活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 家庭管理

  【课程目标】

  1.理解家庭管理的含义、内容。

  2.能分析家庭资源的种类及其对家庭生活的影响。

  3.理解家庭管理的特点,掌握家庭管理的一般实施步骤,能为改进家庭事务管理设计方案。

  4.理解家庭人际关系在家庭管理中的作用,学会一些协调家庭人际关系的技巧。

  【学习要求】

  1.理解家庭管理的含义,了解家庭管理对家庭生活的重要作用。

  2.能列举家庭管理所包含的内容及其对生活的影响,理解家庭管理的特点,初步产生学习必要家庭管理技术的愿望与需求。

  3.能列举家庭生活资源的种类及其特点,能理解家庭资源利用方式的不同对家庭生活质量的影响。

  4.了解统筹生活资源的重要方法与原则,体验家庭资源对家庭生活的重要作用。

  5.掌握家庭管理的一般实施步骤,了解家庭管理计划的类型及如何设计家庭管理计划。

  6.了解家庭管理的组织、执行与控制,能分析并判断家庭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处,为改进家庭事务管理设计方案。

  7.了解家庭人际关系与交流、家庭矛盾、家庭危机、家庭法律关系等重要范畴。

  8.了解进行家庭人际沟通的艺术,了解解决家庭矛盾的策略,了解家庭危机对家庭生活的影响及应对家庭危机的重要方法,学会一些协调家庭人际关系的技巧,体验家庭人际关系在家庭管理中的作用。

  9.理解家庭氛围是家庭生活的基调,认识学习型家庭的构建对家庭成员发展的重要作用,了解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方法。

  【教学建议】

  1.可以通过剖析缺乏良好管理意识与能力的家庭面临困难的案例,或让学生列举自己家庭生活中的经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归类,从而理解家庭管理的含义、内容,并让学生体验家庭管理的重要性与实用性。

  2.请学生制订家庭管理计划,或分小组制订一项班级事务的管理方案,并进行交流,使学生体验家庭计划制订与决策的过程,了解家庭管理计划制订的原则、依据与方法。

  3.创设模拟情景,如家中有老人生病住院,需要陪护,就如何合理运用家庭的各种资源,照顾好老人,安排好家庭日常生活等问题进行讨论,并设计方案。或为自己的家庭设计一个物资管理方案,与父母讨论、修改,予以实施,并把实施效果在班级里做交流汇报。

  4.教师提供一些家庭矛盾、家庭危机的实例,或运用多媒体展示几个处理家庭矛盾与家庭危机的片段,让学生对家庭矛盾、家庭危机的处理方式、处理技巧、处理态度等进行判断与评价,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5.请学生设计一次节日期间家庭活动的方案,并从设计特色、设计理念、设计思路等方面与同学交流讨论。

  () 家庭理财

  【课程目标】

  1.了解家庭理财的内容,熟悉家庭理财方式的种类,能分析影响家庭理财方式和效率的因素,并根据家庭的具体情况或模拟情境选择合理的理财方式。

  2.学会分析家庭收入与支出的构成,并能根据家庭的具体情况,编制家庭收支预算表、支出明细表、家庭收支平衡表等。

  3.学会分析家庭消费结构,通过对影响消费动机的主要因素的分析,识别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能为自己和家庭制订合理的消费计划。

  4.了解家庭储蓄的方式,比较银行储蓄不同种类的特点,学会根据家庭具体情况或模拟情境选择合适的储蓄方式。

  5.了解常见的几种家庭信用活动方式,学会根据家庭具体情况作出信用活动的决策。

  6.了解有关家庭的商业保险的主要品种,以及购买保险时必须注意的事项,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选择。

  7.了解和比较家庭投资的方式和特点,学会设计简单的模拟投资方案。

  8.了解有关家庭经济的一般法律常识,树立家庭生活中的法律意识。

  【学习要求】

  1.能说出现代家庭理财所包含的内容,了解家庭理财、家庭理财计划、家庭消费与家庭投资等概念,体验家庭理财对生活的影响。

  2.能结合案例分析一些典型的家庭理财理念,初步建立正确的家庭理财观念。

  3.能列举一些常见的家庭理财方式,能分析影响家庭理财方式和效率的因素,并根据家庭的具体情况或模拟情境选择合理的理财方式。

  4.了解家庭理财计划的作用、影响家庭理财计划决策的因素以及家庭理财计划的制定步骤。

  5.了解影响家庭预算的因素,认识家庭收入及其构成、家庭支出及其构成,知道编制家庭收支计划的一般步骤。并能通过分析家庭收入与支出的构成,以及家庭的具体情况,编制家庭收支预算表、支出明细表、家庭收支平衡表等。

  6.了解消费结构的构成、消费资料比例的计算以及设计消费结构的主要方法,学会分析家庭消费结构的合理性。

  7.能够通过对影响消费动机的主要因素的分析,识别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能运用理性消费的原则,为自己和家庭制订合理的消费计划。

  8.了解信贷消费的概念及其对生活的影响,能分析信贷消费给家庭生活带来的益处和信贷消费使用不当可能造成的问题

  9.认识常见的几种家庭信用活动方式及其特点,知道影响信贷消费的主要因素,学会根据家庭具体情况作出信用活动的决策。

  10.了解家庭储蓄的方式及种类,比较不同种类银行储蓄的特点,学会根据家庭具体情况或模拟情境选择合适的储蓄方式。

  11.认识保险对家庭生活的重要意义。了解有关家庭的商业保险的主要品种,以及购买保险时必须注意的事项,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与选择。

  12.了解和比较家庭投资的方式和特点,认识风险性投资与保障性投资的差异,学会设计简单的模拟投资方案。

  13.了解与比较常见风险性投资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能根据风险性家庭投资的基本原则,设计风险性投资方案。

  14.了解有关家庭经济的一般法律常识,能说出一些可以寻求法律咨询的渠道,树立家庭生活中的法律意识。

  【教学建议】

  1.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与经济相关的家庭活动,请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归类,以强化对家庭理财、家庭理财计划、家庭消费与家庭投资等概念及其内容的理解。

  2.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我国古代徽商、晋商的家庭理财观念、国外著名公司领袖(如美国的洛克菲勒、韩国的韩永周等) 的家庭理财观以及我国当代的家庭理财新理念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其进行剖析,体会其可供借鉴的精华之处,初步建立正确的家庭理财观念。

  3.通过对典型家庭理财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总结、归纳影响家庭理财方式的因素与影响家庭理财效率的因素。

  4.通过对膨胀心理、从众心理、攀比心理、逆反心理、自慰心理、迷信心理、侥幸心理、炫耀心理等不良消费心理的分析、批判,树立正确的家庭消费观念;通过对盲目性消费、积压性消费、有害性消费、突击性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进行分析、批判,逐步养成良好的家庭消费行为。

  5.按小组组成模拟家庭,根据模拟家庭成员构成、经济收入等情形,进行收支预算,并设计消费、投资、保险的方案,组织班级交流讨论。

  6.创设情景,如母亲当家理财,父亲常因零花钱不够与母亲争吵等,让学生讨论该如何帮助他们化解矛盾。或假设一个家庭计划用1万元装修两间卧室,在讨论如何安排装修房间、购买家具和物品等方面,分组设计装修方案,并进行讨论交流。

  7.组织学生访问一些保险公司,了解他们所提供的医疗保险(或人寿保险、车辆保险等) 的品种,并请学生从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己家庭实际情况的品种,以此加深对购买保险的认识。也可组织学生了解银行储蓄、信贷情况,并进行分析。

  8.指导学生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婚姻法》、《继承法》、《保险法》中的有关规定,促进学生对家庭经济关系的理解。

  () 家庭保健

  【课程目标】

  1.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家庭成员的身体发展特点和相应的保健方法,学会几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预防、发现和应急处理方法,培养关心照顾其他家庭成员的责任感。

  2.掌握一些常见身体不适的处理方法及护理方法。

  3.能对家庭的事故隐患进行检查,发现家庭事故隐患,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学会逃生方法和受伤后急救措施。

  4.了解造成家庭环境污染的因素和保护家庭环境的措施,学会一些防范和消除家庭环境污染的方法,增强家庭环保意识。

  5.知道一些基本的外出旅行的安全保护常识。

  【学习要求】

  1.了解健康的内涵、影响健康的因素,了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

  2.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家庭成员的身体发展特点和相应的保健方法,了解自己家庭其他成员的身体状况,并能设计相应的保健方案。

  3.学会量体温、测脉搏、测呼吸、量血压等几种身体状况的日常观测方法。

  4.了解疾病的几种常见传播方式,树立预防疾病的意识。

  5.学会对发热、头疼、消化不良等常见症状的家庭护理方法。

  6.学会对感冒、中暑、高血压、糖尿病等几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预防、发现和应急处理方法,建立关心照顾其他家庭成员的责任感。

  7.学会对鼻出血、烧() 伤、跌倒外伤等急性病症的家庭应急处理方法。

  8.了解造成家庭环境污染的因素和保护家庭环境的措施,学会一些防范和消除家庭环境污染的方法,增强家庭环保意识,并能选择符合环保要求的家庭常用化学产品,能根据家庭情况设计防范或消除污染的方案。

  9.知道一些基本的外出旅行的安全保护常识。

  【教学建议】

  1.就学生中经常出现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暴饮暴食、酗酒、不爱运动等,以及不良情绪反应,组织讨论。

  2.查找关于不同年龄阶段家庭成员身体发展特点的资料,了解自己家庭成员的身体状况,学习设计与实施相应的保健或护理措施,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3.让学生分组练习量体温、测脉搏、测呼吸、量血压等几种身体状况的日常观测方法。

  4.采用知识、技能竞赛或即兴话剧表演等形式,演示家庭成员出现发热、头疼、消化不良等症状时的护理方法或出现鼻出血、烧()伤、跌倒外伤等急性病症时的应急处理措施,请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5.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介绍家庭生活中易发生的意外事故及处理方法。

  6.让学生检查自己的家庭是否存在事故隐患,采取适当措施消除隐患,并在班级交流讨论。

  7.指导学生认识家庭中经常使用的化学产品,让学生讨论家庭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污染现象、后果及预防处理措施,并能根据讨论的结果,设计保护家庭环境的方案。

  8.以某位家庭成员外出旅游时所遭遇到的若干困境为例,如未带旅游图导致迷路、不听劝阻进入原始森林遇险、身体出现不良状况缺乏医疗药物、不了解旅游地风俗习惯引起误解等,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外出旅行的安全保护常识。

选修6:服装及其设计

  本模块是为美化人们服饰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的生活技术。本模块以现实生活中人人都熟悉并能体验的服装产品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服装欣赏、设计、简单制作及交流与评价等过程,使学生理解设计思想与方法,激发创造的欲望,增强审美意识。

  本模块由“服装与材料”“服装与文化”“着装设计”和“服装设计”四个主题组成。

  () 服装与材料

  【课程目标】

  1.了解服装的基本性质、服装的主要分类及其特点。

  2.了解服装材料的构成和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

  3.理解服装与服装材料的关系,能通过案例分析服装材料与科学、技术及社会发展的关系。

  4.了解常用服装面料的种类、特点和性能,能用简易方法鉴别常用服装面料。

  5.理解选择服装面料的主要依据,能给自己设计的服装选择合适的面料。

  【学习要求】

  1.了解服装的基本性质。了解服装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服装分类方法,能对服装进行主要分类并说出常见服装的特点,不同特征服装适用的场合。如服装的保温、舒适、散热、透气等,用服装美化人的生活和表现人的身份与个性等。

  2.了解服装材料的构成,构成服装最基本的材料。了解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及相应的主要用途。

  3.通过实例理解服装材料和服装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能分析服装材料与科学、技术及社会发展是密切相联的案例。了解一些服装材料发展的简单历史。

  4.能分清面料和辅料,了解常用服装面料的种类、面料的主要特点和常用辅料的性能及作用,了解几种鉴别面料的方法,并能用简易方法鉴别常用服装面料。

  5.理解选择服装面料的主要依据并能举例,能对相应的常见(如自己穿的校服) 服装选择合适的面料。

  【教学建议】

  1.建议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来说明服装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先收集各类服装的实物、图片等资料,进行小组交流、分类展示。

  2.可组织学生讨论中国的丝绸发明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等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当代服装新材料。

  3.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会判别不同服装材料。

  4.帮助学生认识服装材料的构成除了制作服装的面料之外,还有制作服装配件所用的辅助材料,如衬料、里料、缝线、纽扣和拉链等。因地制宜,收集各种流行的面料,制成“服装面料标本集”(标明面料产地、名称和特点) ,交流与分享“标本集”的内容,并说明其中的面料适合做哪一类服装。

  5.做布块缩水试验。实验前教师要提出要求,分组实验,撰写试验报告。

  6.从下列三个方面选择合适的面料:①面料的性能和特点;②穿着对象的年龄和体型;③所设计服装的种类、用途、款式风格以及色彩搭配。

  () 服装与文化

  【课程目标】

  1.了解构成服装的基本要素。

  2.理解服装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通过对我国一些民族服饰的调查,了解12个民族服饰的色彩、饰物及款式的含义,知道服装与民族文化的联系。

  3.理解服装款式的含义,通过欣赏典型的时装画或服装效果图,能比较和分析服装的款式,并评论其所反映的个性特点与社会文化特征。

  4.理解服装色彩在表达情感与个性中的作用,能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服装色彩所表现的象征意义。

  【学习要求】

  1.理解与领悟服装与文化关系,了解构成服装基本要素——材料、款式、色彩与工艺。

  2.理解服装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对我国一些民族服饰的调查,了解12个民族(如朝鲜、维吾尔或藏族等)常见服饰的色彩、饰物及款式的含义,知道服装与民族文化的联系。理解服装的社会性、时代性、地域性、环境协调性,以及服装的装饰性等社会文化特征。

  3.理解服装款式的含义,包括服装的外部轮廓造型、局部(领、袖、口袋等)、衣缝结构及装饰附件(花边、镶缀等) 的外形。学会欣赏典型的时装画或服装效果图(如“中山装”和清朝男装款式效果图),能比较和分析服装的款式,能对案例评论其所反映的个性特点与服装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特征。

  4.理解服装色彩在表达情感与个性中的作用,初步引入色彩表达意义,能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服装色彩所表现的象征意义。学会对典型案例(如中国民间传统在办喜事时,爱穿红挂绿,用以表示喜庆等)进行分析。

,   【教学建议】

  1.可引导学生欣赏有关中国服装史的录像或图片,并启发学生分析思考问题,如“中山装产生与流行的原因”“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服装的变化、特征及所反映的问题”等。

  2.欣赏我国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服装的录像或图片,讨论这些民族服装在材料、款式、色彩与工艺方面所表现出的主要特点,说明这些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审美观念等的影响)

  3.通过网络查阅有关中国服装史的图书或资料,收集我国古代汉、唐、明、清和近代“五四”时期等有代表性的男、女服装插图,比较和分析服装文化的变化与特征。

  4.使用图表方式比较中国传统服装和西式服装材料与款式特点,分析并评论产生这些特点的主要社会文化因素。

  5.让学生收集有关服装流行的信息,讨论服装面料、款式及色彩在服装流行中的影响与作用。

  6.引导学生理解服装色彩在表达情感与个性中的作用,理解服装色彩与文化的关系。

  () 着装设计

  【课程目标】

  1.了解人体结构、比例与服装的关系,学会服装量体的基本方法。熟悉我国成衣服装号型标准,能为自己和他人选择合适号型的成衣服装。

  2.理解着装的装饰性和社会性。

  3.了解服装颜色、花样等色彩搭配与使用的原则,能为个人或群体设计着装色彩,学会欣赏服装的色彩美。

  4.熟悉着装设计的基本要求,学会生活中的着装设计,能根据着装对象的具体条件分析与评价其着装效果。

  【学习要求】

  1.了解人体结构、比例与服装的关系,学会服装量体的基本方法。熟悉我国规定的、市场出售成衣的常见号型标准,能在生活实践中为自己和他人选择合适号型的成衣服装。

  2.理解着装的装饰性和社会性。了解影响装饰性和社会性的主要因素。认识着装设计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3.了解服装颜色以及花样图案、形状等相互之间的搭配与使用的原则,了解服装色彩搭配的基本规律,能为自己的着装或群体(学校、企业、商务)设计着装色彩来体现文化韵味,学会欣赏服装的色彩美。

  4.熟悉着装涉及的基本要求,学会生活中考虑着装设计,能根据实例就着装对象的具体条件分析与评价其着装效果(包括体形、肤色、气质、时间、地点、环境、场合、精神面貌等)

  5.了解展示、欣赏并评价具有特色和创意的服装设计优秀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创新意识。

  【教学建议】

  1.分小组调查市场上出售的各类成衣服装的号型标准,根据同学间相互测量的身体尺寸,讨论并确定每人应购买哪种标准号型的上衣和裤子。

  2.引导学生从装饰性与社会性两个层面阐述着装的功能。

  3.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着装设计的和谐得体、扬长避短、彰显个性三大基本原则,引导学生就款式上的搭配、色彩上的搭配、人体上的搭配以及着装视错觉四大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4.可组织学生设计交流校园服饰。

  5.教师应尽可能地多准备一些教学资料,充分展示服装设计优秀作品。

  6.举办一次“我的打扮最合适”的展示活动。每个同学都要针对自己的体型和特点,为自己设计一套能展示自己个性风采的着装方案并参加展示,交流感受和心得体会。

  () 服装设计

  【课程目标】

  1.理解服装设计的概念和服装设计的基本要素。

  2.了解服装设计的一般过程和服装设计常用的表现方法,能识别常见的服装设计图,并能绘制简单服装的结构草图。

  3.了解服装造型设计的含义,熟悉服装外型设计的基本类型,能用服装结构图表达服装的造型设计。

  4.了解服装制图的一般步骤,能识别服装裁剪图的主要线条与符号,初步学会简单服装的制图方法。

  5.通过所设计的简单服装的制图与裁剪,初步学会安全使用常用的服装制图与裁剪工具,树立质量意识。

  6.能设计、制图、裁剪与制作具有个性化的简单日常服装,并进行交流与评价。

  7.通过展示、欣赏并评价具有特色和创意的服装设计优秀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创新意识。

  【学习要求】

  1.了解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方法、技能和应用等,理解服装设计的概念和服装设计的基本要素。

  2.了解服装设计的一般过程与构思方法。

  3.了解服装设计常用的表现方法,以及识别常见的服装设计图的基本知识(时装画、效果图、结构图和裁剪图)。能学会独立绘制简单服装的结构草图,表达服装的设计意图。

  4.了解服装造型设计的含义,熟悉服装外形设计的几种基本类型,能用服装结构图表达服装造型设计。会用服装结构图来表达服装造型设计。

  5.通过欣赏典型的时装画或服装效果图,能比较和分析服装的款式,并评论其所反映的个性特点与社会文化特征。

  6.了解服装制图的一般步骤,能识别服装裁剪图的主要线条与符号,初步学会简单服装(如马甲、西服裙、文化衫等)的制图方法。

  7.通过所设计的简单服装的制图与裁剪,初步学会安全使用常用的裁剪工具,树立质量意识。

  8.能综合考虑服装整体设计的几个基本因素进行整体设计。

  9.能设计具有个性化的简单日常服装,并进行交流与评价。

  10.通过展示、欣赏并评价具有特色和创意的服装设计优秀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创新意识。

  【教学建议】

  1.通过大量的服装图例,说明服装设计对当今生活的重要意义。

  2.在可能的情况下,安排学生参观一些品牌公司。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做简易的设计。

  3.教学中先让学生了解服装造型设计的含义,再熟悉服装外型设计的几种基本类型。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学会用服装结构图来表达服装造型设计。

  4.在实施本主题教学时,一定要以设计的理念为指导,防止单纯以训练学生使用常用工具和制作技能的片面化倾向。

  5.本主题内容的教学只要求学生了解服装制图的一般步骤,能识别服装裁剪图的主要线条与符号,初步学会简单服装(如马甲、西服裙、文化衫等)的制图方法。

  6.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设计与制作自己穿的文化衫、裙子、睡袍等。建议按照设计方案制作纸模服装,练习服装造型设计及制图与裁剪,并根据服装的表现效果进行设计的修改与创新。

  7.组织学生观看时装表演录像,讨论并评价每场时装表演的设计主题及特色。

  8.尝试设计礼仪装、运动装和休闲装等系列服装。

  9.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去搜集信息、查找资料或进行设计交流等。

选修7:汽车驾驶与保养

  本模块所涉及的技术是现代社会人们常用的技术。

  本模块由“汽车构造与工作原理”“汽车驾驶有关法规”“汽车驾驶技术”和“汽车例行保养”四个主题组成。

  通过本模块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日常生活中现代技术的真实存在,有利于学生体验和领悟学习技术的过程与方法,发展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树立交通安全意识,驾驶员道德规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同时,还有利于渗透一定的职业教育内容。这些对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的适应性以及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都具有重要价值。

  本模块的教学,应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汽车驾驶与例行保养的实践。在指导学生学习汽车驾驶基本操作方法的同时,注意驾驶动作协调性的训练,加强交通安全教育。

  () 汽车构造与工作原理

  【课程目标】

  1.了解汽车的主要构造和主要系统的作用。

  2.了解四冲程发动机的主要构造和工作过程,理解其工作原理。

  3.能从系统间相互协调的角度分析汽车起动、转向和制动的呈现过程。

  4.理解汽车的进步与能源和材料的关系。

  5.理解汽车的大量使用会给环境带来污染,了解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

  【学习要求】

  1.汽车的主要系统

  ● 了解汽车的主要系统由汽油机燃料供给系、发动机冷却系、发动机润滑系、汽油点火系、起动系、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等组成。

  ● 说出各系统的主要作用。例如,发动机冷却系的作用是保证发动机在最适宜的温度下工作(一般为80℃~90)

  2.汽车的主要构造

  ● 了解汽车由发动机、底盘、车身及其附件、电气设备四部分组成。

  ● 说出各部分的主要作用。例如,发动机用来提供动力,驱动汽车行驶。

  3.四冲程发动机的主要构造和工作过程

  ● 了解四冲程发动机由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汽油燃料供给系、发动机冷却系、发动机润滑系、汽油机点火系和起动系七部分组成。

  ● 了解曲柄连杆机构的主要组成:机体组,包括气缸体、气缸盖、机油盘,是发动机的主体骨架;活塞——连杆组,主要包括活塞、连杆,是发动机的传动机件;曲轴——飞轮组,主要包括曲轴、飞轮,是发动机储存和输出动力的机件。

  ● 了解四冲程发动机的主要工作过程:活塞运动分为四个冲程:①活塞下移,进燃气;②活塞上移,压缩燃气;③电火花点火,气体迅速燃烧膨胀,活塞下移做功;④活塞上移,排出废气。由于活塞迅速上下运动做功,带动活塞、连杆运动做功,再由活塞、连杆将机械能传到曲轴和飞轮。

  ● 了解四冲程发动机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将燃气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曲轴和飞轮输出的机械能。

  4.汽车起动、转向和制动系统

  ● 了解转向系的作用是通过操纵转向盘,根据需要改变汽车的行驶方向。

  ● 了解制动系的作用是根据需要,使汽车减速或在最短距离内停车,并保证汽车停放可靠,不会自动滑溜。

  ● 用系统和控制的思想与方法来分析、理解汽车在起动、转向和制动实现过程中,其系统间相互协调与相互控制的关系与重要作用。

  ● 在学习汽车驾驶技术的过程中,感受汽车起动、转向和制动时系统间相互协调与相互控制的关系。

  5.汽车与能源材料的关系

  ● 认识材料和能源在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 理解汽车的发展与进步受到材料与能源的重大影响。

  6.汽车的产生、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 了解汽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的需要,汽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认知、价值观念,形成了汽车文化。例如,汽车文化主要体现在汽车的品牌和标志、车身的美容、车内装饰、与汽车有关的体育、博览会等多方面。

  ● 了解汽车与经济的关系:汽车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 了解世界汽车发展和中国汽车发展简史。

  ● 了解任何技术都有其两面性,汽车也不例外。例如,汽车可以造成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

  ● 汽车对环境污染主要有三个方面:汽车排气对大气的污染、噪声对环境的危害和汽车电器对无线电的电波干扰。

  7.新技术在汽车及交通中的运用

  ● 了解新技术在汽车及交通中的应用,如智能运输系统(ITS)、电子警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及导航、清洁能源等。汽车中的新技术向节约能源、符合环保要求及更加便于人们的生活等方向发展。

  【教学建议】

  1.本模块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举办“汽车发展史”“汽车图片展”等活动,使学生对汽车有理性的认识。

  2.应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以加深对汽车工作原理的理解,分析汽车给人类环境带来的污染主要原因。要结合实例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3.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让学生拆装旧汽车,认识汽车的主要构造和主要系统。

  4.在教学中要紧扣《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中有关技术与设计的基本原理,例如,通过模拟驾驶,让学生能从系统间相互协调的角度分析汽车起动、转向和制动的呈现过程。

  5.结合《技术与设计1》图样的画法,鼓励学生发挥想像,设计一种功能更齐全、更符合环保要求和节约能源的新型汽车,并绘制草图,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与评价。

  6.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汽车制造厂、访问汽车经销商,了解汽车生产、销售的基本环节,开展以汽车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

  () 汽车驾驶有关法规

  【课程目标】

  1.熟悉汽车驾驶的有关法规和驾驶员行为规定,能识别常用的交通标志符号,树立交通安全意识和驾驶员道德规范意识。

  2.了解我国汽车燃油使用、尾气排放、噪声控制等国家有关规定与环保政策。

  【学习要求】

  1.汽车驾驶的有关法规和驾驶员行为规定

  ● 熟悉汽车驾驶的有关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等基本内容,增强法制观念。

  ● 熟悉行车的基本原则:车辆右侧通行的原则、低速置右原则、各行其道原则、确保安全原则。

  ● 了解疲劳、饮酒、药物等对安全驾驶的影响。例如,“酒后不能驾驶汽车”及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等。

  ● 了解驾驶员行为规定,包括对行人(特别是老年人、儿童、病人、残疾人)和对自行车等的保护措施,危险情况时的安全措施等,能负责任地、有道德地应用汽车驾驶技术。

  2.常用的交通符号

  ● 能识别常见的交通符号,包括交通信号灯、道路交通标志、道路交通标线、交通警察的指挥手势等。能从系统的角度理解这些符号的作用,例如,交通信号灯可以合理地限制和科学地组织车流、人流,减少相互干扰。

  3.驾驶员身体条件、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等的基本要求

  ● 了解做一名汽车驾驶员的身体条件:包括年龄、身高、视力、辨色力、听力以及健康状况等;心理条件包括理性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具有一定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等;职业道德:包括尊重和服从交通警察的指挥,遵守交通法规等。

  4.汽车尾气排放(含铅量) 和噪音控制等有关规定和环保要求

  ● 了解汽车的发展方向,如越来越注意提高燃油经济性,采用新材料、新能源,改进发动机性能等。

  ● 了解汽车尾气排放和噪音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 知道我国城市对汽车尾气排放(含铅量)和噪音控制等有关规定和环保要求,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1.访问交通民警,调查了解有关汽车驾驶员执行交通安全法规方面易出现的问题和应注意的事项,通过案例,讨论并分析常见事故的原因。

  2.在介绍交通信号时应从信号学、色彩学和控制理论方面进行教学。

  3.教学中要综合运用配套的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

  () 汽车驾驶技术

  【课程目标】

  1.知道汽车的主要操纵机件、仪表及开关的名称,熟悉其位置,了解其作用,并掌握其正确的操作方法。

  2.学会发动机的起动与停熄,初步掌握汽车起步、变速、转向、制动、停车和倒车等的基本操作方法,能保持操作动作的协调。

  【学习要求】

  1.主要驾驶操纵机件、仪表及开关

  ● 学会正确识别并能说出汽车的操纵机件,包括方向盘、喇叭、变速操纵杆、驻车操纵杆、加速踏板、制动踏板等。

  ● 学会正确识别并能说出汽车的主要仪表,包括车速里程表、水温表、机油压力表、发动机转速表等。

  ● 知道主要开关,包括点火开关、风窗雨刮开关、灯光开关等。

  ● 熟悉操纵机件、仪表及开关的位置,了解其作用,并掌握其正确的操作方法。

  2.驾驶前的准备

  ● 了解驾驶前的准备,包括驾车前有充足的睡眠,检查汽油、机油、冷却液、灯光、制动等是否正常;上车前应环绕车身外部进行检查,目测轮胎的充气状况,观察车辆四周交通等情况;上车后调整坐姿、座椅、后视镜等。

  3.发动机的起动与停熄

  ● 了解起动是由车钥匙打开点火开关,接通蓄电池与起动机之间的电路,起动机把蓄电池的电能转换为机械能驱动发动机工作,实现发动机起动的过程。

  ● 了解关闭发动机的基本方法:踩下离合器、踩下制动踏板、拉紧驻车制动、变速杆挂入空挡位置。

  4.驾驶操作技术

  ● 初步掌握汽车的加速、减速、转向、倒车的基本操作方法。

  ● 了解汽车变速的种类、变速原理、变速器的挡位等,掌握汽车的变速操作。

  ● 了解汽车制动、驻车、停车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汽车的制动方法。

  5.汽车安全驾驶

  ● 掌握汽车安全驾驶的重要性,熟知驾驶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 了解汽车的安全驾驶的主要内容,包括做好行车前的准备、带好安全带、正确控制车速、不可强行超车、变更车道易早、减速会车、注意灯光的使用、车速和汽车制动距离的关系等。

  6.树立交通安全意识,培养驾驶人道德规范意识

  ● 知道汽车的安全技术包括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主动安全就是要求防范事故于未然,被动安全就是要求在发生事故时,能够保护乘员。

  ● 树立“对他人负责”和“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人机关系”方面去理解与掌握操纵机构、仪表与开关的位置与作用。通过运用图形学、色彩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汽车仪表与指示灯。

  2.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为每个学生创设能亲身进行原地驾驶汽车的环境与条件。

  3.引导学生用系统与控制的思想方法去体会和分析汽车起动、转向和制动等实现的过程。

  4.应指导学生严格遵守交通安全规则和驾驶员操作规程,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并认真体会操作动作要领。

  5.应该使用实物、模型或多媒体等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述枯燥的机械结构。

  6.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超速行驶、酒后驾车、疲劳驾驶、逆向行驶、不按规定让行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

  () 汽车例行维护

  【课程目标】

  了解汽车例行维护项目,初步学会汽车例行维护的基本操作方法,并形成维护和管理汽车的意识。

  【学习要求】

  1.汽车维护种类:日常维护、一级维护和二级维护

  ● 了解汽车维护与修理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技术措施。按照汽车行驶里程的多少,进行不同级别的维护作业项目称之为等级维护。行驶的里程越长,维护的级别越高。

  2.日常维护

  ● 了解日常维护主要是在出车前、行车中和收车后进行的。

  ● 日常维护的内容主要是车内外清洁、燃油、机油、冷却水补给、外表定期上光、塑料金属件的处理、汽车防锈,对汽车制动、转向、传动、灯光、信号等安全部位和装置以及发动机运转状态进行检视、校紧等。

  ● 了解新车走合维护的主要项目,包括走合前的维护和走合后的维护。

  3.初步学会汽车维护的基本操作方法

  ● 知道汽车维护的基本工具有螺丝刀、扳手、千斤顶等。

  ● 掌握维护的基本工具的使用。

  ● 了解维护应注意的事项。

  4.汽车的选购

  ● 了解选购汽车的主要原则:经济能力原则、用途决定车型原则、使用维修方便原则、个人喜好原则等。

  ● 了解汽车的主要技术因素:外形尺寸、发动机功率和扭矩等。

  ● 了解购车的主要程序:了解车型及价格信息、选择车型、购车、提车、办保险、上牌照等。

  【教学建议】

  1.应帮助学生初步学会几种汽车维护常用工具(如螺丝刀、扳手、钳子等)及量具的使用方法。

  2.建议在学习完“汽车驾驶技术”后再学习本主题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学生需要有亲身驾驶汽车的体验,才能更好地理解汽车例行维护的重要性、维护的项目、要求与重点。

  3.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汽车制造厂或汽车维修企业,观看有关汽车制造及维护的录像,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对生产和维护技术产品的兴趣,了解汽车维修工作的特点、要求和重要性。

4.汽车的选购是选学内容,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第二部分 教学建议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改革旧的教育观念,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教学过程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技术课程要结合自身的特征,把它落实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在传统的技术教学中,教学关系往往是教师管教,学生管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在这样的课堂里,实际上学生不是自己学会技术,而且被教会技术,技术教学往往成了单纯的技能训练活动,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另外,新课程又要求技术教师应该是一个技术教学的研究者。技术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会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和碰到书本上没有的新问题,同时也没有多少由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可借鉴和参照,所以要求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教学研究的有心人,分析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对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进行认真总结,探究解决教学中难题,并使研究成果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再指导技术教学的实践。这种研究不脱离教学实际,坚持这种研究,必将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课程得到创造性地实施。
  (一)引导学生亲历设计过程
  设计是解决技术问题的一种方式,又是技术的基础之一,也是通用技术各个模块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引导学生亲历设计过程的教学中对以下几个问题要引起充分的注意。
  1.提高学生对设计过程的参与程度。
  教学的过程是指达到教学目的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在技术教学活动中,学生要亲历产生需求、构思方案、表达交流、制作、試验、评价以及相应的分析、权衡、选择、优化、综合等组成的一系列技术过程;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才能使学生可能产生多样化的思维,才能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学生的技术素养才能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培养。所以,在技术教学活动中要特别強调学生的全员性和全程性参与,即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习技术课程,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技术活动,每个学生都要经历技术活动的全过程。要做这两全,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对技术问题的强烈兴趣,以吸引他们主动而积极地参与设计过程。
  2.引导学生生成多个设计方案
  技术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用多种技术思想和方法去分析问题,生成解决问题的多个方案。在形成多个方案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真正经历设计方案的形成过程,以使学生对设计过程获得比较完整的体验。
  3.加强设计中的过程评价
  由于技术设计的最终结果往往会有产品,对产品的评价标准又比较容易量化,所以,在对设计的评价过程上容易产生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的现象。
  设计过程是学生手脑并用的过程,过程评价可以促进这种互动的发展,鼓励学生注重对技术的探究,有利于形成规范的操作行为,实现情感价值观的体验。
  (二)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学习的指导
   1.正确认识学习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意义
  《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了强调学习中学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统一,在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中,又提出了初步掌握结构、流程、系统和控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而且在各模块的目标中都提出了加强技术思想和方法的要求。《标准》对技术思想方法的问题如此重视是因为技术思想和方法是从宏观的理论层面上提供了解决技术问题的思路和处理技术问题的方法,有利于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有利于提高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共通技术能力的提高。可以这样说,在教学中加强技术思想和方法,是实现技术教学的通识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对历次改革中寻求技术通用性的重大突破。
  2.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技术和思想方法
  技术思想和方法重在实践中应用,通过实践去领悟,要防止从理论到理论的做法。
  下面是教学中的一个例子
  在讲系统的思想方法时,教师不是先讲什么是系统,再讲系统方法的重要意义。而是先让学生阅读下面两个案例。
  搞某个建设项目,两个工程队的做法不一样:
  甲工程队首先考虑的是要选择精兵强将,采用好的材料和设备;二要保证工程的每个项目高质量。在时间上先考虑第一步怎么办,再考虑第二步怎么办。认为工程的各个要素都好,每一步搞好了,就可以保证工程能最优。
  实际实施中情况却不完全是这样,比如,由于各个施工队伍相互配合不好,管理跟不上,就会造成窝工,即使每个项目都是高质量、高水平,但它们相互不协调,也不可能取得最佳结果。
  乙工程队和甲工程队不一样,它考虑的是整体的最佳设计、最佳控制和最佳管理,以求得整体功能最优。它首先考虑工程的全过程怎么搞,再看每个阶段怎么搞;先考虑长远,再考虑当前,从工程的全过程来考虑每个阶段的任务。在这个基础上,选择、协调和管理人、财、物,利用这些要素的巧妙联系和组合来组织 工程进度和质量要求,从而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工程任务。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工程队的做法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得到系统方法的一些主要特征:系统强调整体最优,强调各要素之间的组织、管理、配合和协调。它处理问题的思路首先着眼于系统的整体,从整体出发去研究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去反复考虑。
  接着,让学生在解决某一技术问题时,运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进行设计,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去体验和领悟系统思想和方法。
  班, 上有几个学生对电子技术十分爱好,曾经参加过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设计长距, 离遥控电饭煲工作的装置,虽然他们设计了一个方案,但未能达到设计的全部要求。后来,他们用学到的系统思想的方法,重新审视原来的设计,对方案进行了优化,同时又用它来改进工艺,终于解决了原先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并且获得了奖励。之后,他们很有感慨地说:原来我们认为有了技能,就能解决技术问题。现在学了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它使我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变化,解决了电饭煲遥控的关键技术问题,使我们从中领悟了思想和方法的价值。
  在教材中往往蕴含大量的技术和思想方法的教学载体,如果教师结合技术思维和方法去教技术,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技术思维和方法去学技术,那就会产生十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技术试验的教学
  试验是属于技术设计过程中一种重要技术方法,是把科学知识和技术原理物化为技术成果的一条基本途径。在本《标准》的内容中经常提到了技术试验,正确把握技术试验教学的要求,对落实课程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试验有多种作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试验要求,选择和使用不同的试验方法。
  下面是几种常用的试验方法及其作用
  1.对比试验法
  通过两组或多组试验的研究,比较它们之间的优劣差异,权衡利弊,选择一种最优方案,它是一种为决策提供依据的试验。
  例如:为了找到棉花的良种,在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管理条件下,通过种植不同品种的棉花进行对比试验,最后确定一种高产的、抗病虫害能力強、棉纤维质量符合要求、易管理的棉花品种作为推广。农业试验中,往往采用对比试验法。
  2.析因试验法
  它是一种由已知结果去寻找原因的试验,以便发现问题的症结,寻找正确的方法,使之得到完满解决。
  例如 :机械设备出现裂纹或早期失效,设备运转发生故障,生产工艺流程不稳定等现象,一时无法查明原因,就往往要转入试验研究,分析各种复杂因素,找出问题的主要原因,这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3.性能试验法
  它是为了定性或定量地认识对象的种种性能所安排的试验,是工程技术研究中最基本的试验类型,主要用于检验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所要求的性能,以及如何运用技术措施去提高它们的性能。
  性能试验的范围很广,例如:材料的强度、刚度、塑性、韧性和抗腐性试验;许多机械设施的抗震性,收音机对广播节目的选择性、灵敏度试验;汽车的速度、油耗、舒适程度等。
  在教学中要加强对试验过程中目的的确定、任务的安排、方法的使用、仪器的选配和校准、数据的观察和处理等方面进行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要密切注意各种细节和意外情况的发生,引导学生做好观测记录,抓住有价值的资料,力求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从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和负责的科学态度;鼓励和培养学生在试验中进行合作性学习,积极培养团队精神和分工协作的意识。
  技术试验往往会有失败,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让学生体验技术问题在解决过程的曲折和艰难,并用历史上发明家百折不挠进行试验研究的典型事例激励学生,培养他们自信、不怕失败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对《标准》内容中规定的技术试验要求,若因仪器设备等不足原因而在实施上造成困难时,应依据学校的实际条件,结合教学内容和要求,因地制宜地自行设计类似的试验项目来替代,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试验。
  各地要加强对技术试验方面的教研和交流,积极总结和推广教学中涌现的简单易行、教学效果好的技术试验的方法和经验。
  (四)倡导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要结合技术自身的特点,将新课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在教学中要进行某一产品的抗压强度试验。由于试验过程本身就富有很多的探究因素,这为运用探究学习方式提供了天然的条件。试验往往需要依靠几个人的合作完成,所以,又可以采用合作性学习方式。很多老师通过教学实践后深有体会地说:现在经常讲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实技术课程中的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所以,只要我们重视这个问题的研究,就能够地较好地实现技术教学中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本《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应特别重视合作性学习方式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所以,这里重点讲一下关于如何做好合作性方式学习的几个问题。
  合作性学习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在距离上与其他学生靠近,坐在一起互相交谈,学习材料,互相帮助,或一起分享学习资料就行了。成功的合作教学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形成积极的相互依靠关系。
  一切合作学习最重要的,开始于有一个互相共同的小组目标,形成合作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从而在合作学习中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2 确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承担的责任。
  个人责任表现在对每个学生行为进行评论,把结果反馈给个人和小组,使每人都对小组作出应有的贡献。
  3.小组的规模要恰当。
  小组的规模大小直接关系到协作学习的成功。通常规模较小的组产生的效果要更好一些,因为它使所有学生的参与最大化。
  下面是在设计和制作台灯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方式的一个教学案例:
  为了引导有共同目标的学生形成小组,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台灯总的目标要求下,确立清晰的小组目标:设计和制作简易的白炽灯台灯日光台灯调光台灯光控台灯多功能台灯”……,让学生自行选择,以共同的小组目标自然形成各个学习小组。
  为了鼓励所有小组人员积极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师制订了奖励办法:小组成员都达到分工后预定的目标,每个组员都可以获得相同的加分奖励。
  同时在提供资源时,教师对每个组只发一份技术资料,学生们就必须互相分享资料,形成资源相互依靠。
  为了形成分工不分家,设计和制作台灯时,一部份人主要负责台灯的灯罩、一部份人负责灯座,一部分人负责电路安装……。也有的小组以组成生产的流水线,只有当一个组员完成他的任务,下道工序的组员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形成了合作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抽查。让抽查到的学生老师或者全班同学汇报他所在小组的工作;或随意挑选一个学生的作业来代表全组的成绩。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措施比单一的目标互依更有效果。
  为了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教师又要求建立小组学习档案,记录每个成员对小组所作的贡献和次数,进一步激励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消除了小组合作中有人忙得很、有人闲得无事的现象,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参与程度,发挥了每个人的特长,培养了人际交际和沟通能力,形成了协作、分享和共进的精神。
  (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技术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有一小部分学生学得快,做得快;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学得慢,做得慢,即存在两头分化的问题。在《标准》的教学建议中对学习有困难学生这一头如何加强辅导讲得比较多,这里着重再讲一下如何对好的一头学生加强自主性学习指导的问题。
  某校在上《简易机器人》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发现几个学生对编制机器人的程序特别熟悉,经了解后知道这几个学生曾经参加过校外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机器人兴趣小组,接受过较长时间的培训。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请这几个人当助教,上讲台演示,讲如何学好编程的关键,辅助学生编程,这可调动了这几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课前积极复习以前学过的单片机编程知识,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并编写了学习编程指南分发给同学,受到了同学的普遍欢迎,同学们赞扬地说:看了这些指南,编程一学就通,这使他们受到很大的激励。老师还经常在课内课外时间里和他们一起讨论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并协助他们建立课题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设计完成难度较高的机器人疑难技术问题,逐渐使这些学生在这方面形成兴趣和特长。之后,他们在地区的机器人比赛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并形成了准备投身于机器人事业的志向。
  (六)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
  信息技术是通用技术的重要工具之一,把信息技术引入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提髙了技术内容的先进性,改变了技术的学习方式,降低了技能学习的难度,提高了技术学习的效率。过去常常使用丁字尺、圆规、三角板和制图板等工具进行机械制图教学,现在,使用计算机辅助绘图技术,大大降低了机械制图的难度和繁琐,从根本改变了制图教学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教育的环境,成为表达设计方案和进行交流的有力工具。
  本《标准》内容中的计算辅助设计、虚拟试验等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技术,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不高,只是一种启蒙教学。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去亲历这个应用过程,体验计算机不只是上网、处理文字、制作网页、发送邮件的工具,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有一个更广阔和更精彩的应用天地,为将来的学习技术打好一个良好的基础。
  由于大多数教师过去都没有接触过CAD等现代信息技术,所以对教师的培训是一项非常突出而又重要的任务。建议通过短期培训,提高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这样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现代信息技术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七)加强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对创造性地实施技术新课程,促进技术教师专业的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开设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教学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认真研究技术课程的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
  实施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首先要充分发挥技术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技术课教研人员的作用。技术课教师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还要特别重视学校和校际技术教研组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学校要为技术教师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

第三部分 课程评价建议  
   一、关于发展性评价观
   评价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评价和课程本身发展的评价,这里讨论的是学生的学业评价。我们反思以往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而忽视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评价方法单一,过于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法,而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等等
   针对评价中的问题,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生的发展性评价的理念,通用技术课程对学生评价也应遵循这一理念。发展性评价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思想。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发展性评价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给学生的学业下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是要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和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和发现自我。
   通用技术课程把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视为与教学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对学生评价的过程就是他们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发展性评价要体现评价内容的有效性,评价最能体现教育目标的内容,而不是容易考核的内容;要体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将作品评价、访谈评价和纸笔测验等结合起来;要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参与程度,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反思。  
   二、对评价原则的具体说明
   在对学生进行通用技术课学习的评价时,要遵循的原则:
   1、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的学生个体在智能方面存在差异。在技术学习方面,不同的学生也存在着差异,往往表现为不同于他人的技术素质、生活经历、爱好、长处和不足等,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在技术方面的发展速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评价要能及时反映每个学生在不同技术领域的学习水平,以正面鼓励为主。
   教师要对学生技术学习中多方面收集到的评价信息进行分析,从而正确判断每个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便于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实行有效指导,同时,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技术学习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他们提出适合其技术发展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2、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反思,是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之一,所以学习实践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在技术实践中,由于目的设定的合理性和技术手段完善性等因素的困扰,不可能保证每一次活动都能成功,但是不成功的技术活动不等于没有价值。有的学生的技术作品,独立地看其技术目的性是合理的,技术方案也是可行的,手段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却有可能暂时得不到预期的结论,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否定他在这一技术活动中的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以及从中获得的一些技能、方法、经验和对技术的独特体验等。只关注技术学习的结论,会导致学生求平庸而不思创新、图结果而轻视思维过程,对技术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绕道而行,久而久之,技术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就被摒弃在了评价的视野之外。
   过程性评价,一是应把评价融入技术学习的过程之中,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设计与实践能力、合作、交流与分享等方面进行描述,判断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指出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优势和不足,为教学提出具体、合理的改进建议;二是在确定评价方式和制定评价量规时,应有意识地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和建构的过程,成为展示技术活动的经历的过程。
   强调过程评价不是否定结果评价,片面地倾向某一方面,都不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方案或作品感到不满意,在不影响后续学习的前提下,可以允许他修改或重试,直至满意。
   3、全面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
   对学生的评价应建立在全面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学生学业的评价要力避简单化的倾向,那种一学期结束或一个模块学完后,由教师笼统、含混地给每个学生打个分数的做法,缺乏具体的数据信息的支持,科学性规范性不够,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情况,起不到激励鼓舞的作用。
   在通用技术课程的9个模块中,不同模块的不同内容,均对应着一定的目标和内容,评价的项目和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技术与设计1”模块的设计过程主题,评价项目侧重于能否合理确定设计对象,能否根据要求确定设计方案,能否正确表达设计意图,能否对方案进行反思和改进等,而在服装及其设计模块的服装与文化主题中,评价的项目侧重于对服装的基本要素的了解和对服装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服装款式、服装色彩等等。对于同一内容,还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可见,技术活动中的评价标准不是千篇一律的,既要关注学生技术活动的整体评价,还要同时关注各个环节和不同维度的评价。
   4、阶段性评价与日常评价相结合
   由于技术学习的丰富性,使得单纯的阶段性评价(如期末测试)不足以全面反映学生技术学习活动中鲜活的、最有意义和最现实的状态。
   对学生技术学习中的学习态度、知识技能、方法领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评判,需要在技术设计与问题解决的特定情境下进行动态的、实时评价,要对学生技术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及时点评,及时了解他们在技术学习中的过程性表现,将这些日常技术活动中的各种学习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并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达到全面评价的目的。技术活动的日常评价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一,日常评价要求教师运用质性评价的方法评价学生,所谓质性评价,是相对于量化评价而言的,通过与学生直接接触,考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过程,了解学生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达到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的目的,质性评价中包含了对量化的研究。第二,对日常评价的结果要及时作好记录,形成良好的评价个案资料积累的习惯,避免走过场和流于形式的状况出现。
   三、关于评价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要改变仅仅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同学、家长以及校外相关机构等参与评价,使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这就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参与自我评价的好处在于:第一,能够提高学生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技术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动力;第二,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评价的过程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家长参与评价的好处在于:调动家长参与对子女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学校、家长、社会的密切联系,同时有助于学校、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运用技术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校外相关机构参与评价的好处在于:不再仅仅是从书本到书本的评价,增加了从实践出发,检验学生学习技术的实际水平的评价角度,使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多元的评价主体中,仍起着重要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家长和校外技术场地指导人员,依据技术学习的评价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积极参与评价。
   2、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由于通用技术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课程的评价是开放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技术课程的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就是要改变以往多以书面测试为主的评价,通过对学生设计方案及作品的评析、访谈评价、问卷评价、技术活动报告集等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方式是为一定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服务的,不同的模块内容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评价的方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都有其适合的条件和范围。在评价方式的选择时,应该考虑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对象和评价现场等实际情况,选择运用或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式。
   书面测试:对于通用技术课程的基础性技术原理和知识,利用书面测试进行评价是恰当的,能够较好地保证评价的覆盖面和深入程度。在书面测试的试题内容上应有所改变,应不同于刻板生硬的测试题,采用较为灵活的试题形式,结合生活和社会的实际问题,考查学生运用技术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评价结果可以百分数出现,也可以以等级的形式出现。
  方案及作品的评析:学生的通用技术课程作业的呈现形式丰富多彩,有的以方案或作品的形式出现。对学生作业的分析和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体现。有的作业可以采取先由学生互评,给作业写出评语、评出等级,再交由教师评定,教师一是从作业本身的创意、合理性、简约性、适用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二是评价学生对他人作品的评价,从中了解学生对技术活动的目标、内容、标准等的把握程度,同时写出评语,确定等级。
   访谈:这是一种个性化的、有一定深度的考评形式,由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面谈或书信交流或电话沟通或网上交谈,可以定期进行,也可以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在技术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随机进行,其目的是以与学生沟通、答疑、解惑为主,它不同于其他评价方式,进行一次就可确定一个成绩,而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充分放松的状态下多次讨论和对话,共同作好访谈内容的记录,作为学生技术活动档案的重要信息之一。
   技术活动报告:是过程记录的评价方式,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记录。学生记录的内容可以有: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作品的图片、解决疑难问题的独特的方法、合作交流的体会、自我反思等等,记录的内容是开放的,学生的一点一滴的感受均可记入。教师记录的内容可以有:与某位学生交谈的记录,每一位学生每份作业的评定,学生在各阶段的评价成绩,教学过程中的反思等等。其他评价主体也可参与技术活动报告的记录,这些记录构成每个学生技术学习的活动性信息。
   不论何种评价方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应根据评价的目的、内容和目标,选择和确定有效、可行的评价方式。  
   四、 评价的内容的具体说明
   1、知识与技能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的知识,也称说明性知识,是指事实性的信息,即是什么的知识,该类知识是描述性的,能够被叙述出来;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是指怎样进行认知活动的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其特征是难以可言传。通用技术课程中,既有陈述性的知识也有程序性知识,更多的是程序性知识。
   从评价的角度来看,陈述性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记忆水平,而程序性知识主要是考查学生在所经历的实践活动中,实际的操作步骤、方法和规定等。技能考查则是依据不同的内容要求考评学生技术应用的能力。
   技术课程中知识类内容的评价一般采用书面测试、课后访谈等方式进行,技能方面的评价多采用方案及作品的分析、技术报告等方式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评价不可能截然分开,很多技能的评价中就包含了知识的成分。技术课教师应依照课程标准,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针对本校学生的基础水平,提出不同技能所对应的评价要求。
   关于技术设计的交流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评价:
   会使用常用的技术语言表达设计
   会绘制技术草图
   会绘制简单的三视图
   会识读简单机械加工图
   会识读简单的效果图
   会识读线路图
   会使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
   会使用口头表达方式与他人交流
   会采用技术图表与他人交流
   会利用技术模型与他人交流
   会利用计算机演示文稿或网页的方式与他人交流  
   对某一项的评价还应有具体要求,如会识读简单机械加工图,是指学生能读懂简单的加工图纸、部件的加工要求等,能看明白图中标出的在加工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如从局部剖面看懂部件的内部结构和特殊加工要求等。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对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评价还是技能的评价,评价问题的设计应具有真实性、情景性,便于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应出现缺乏真实性的孤立的问题或测验的题目。
   2、过程与方法
   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需要了解的是学生信息的筛选、知识的运用、思考的性质、方法的形成、方案的确定、模型的制作等技术活动过程中的学习状况,以及对技术活动的过程的体验等。
   自动注水式电热水器的水位控制方案的设计中的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评价
   会运用闭环控制系统的原理进行方案的设计
   影响水位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列出被控参数、控制参数
   检测水位的传感装置需要有什么功能
   确定一种设计方案,指出它的特点
   画出设计方案的若干草图
   会使用适当的装置和材料(模拟)实现设计意图
   可以选择哪些水位检测装置
   你所选择的装置有什么独到之处
   注水管、注水开关等的选择有什么独到之处
   水位的上下限如何选择
   实施中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是否事先做过试验
   试验、调试中的偏差如何处理
   会对本设计的方案和实施的过程进行反思和客观评价
   本系统的设计给你带来哪些收获
   设计中运用了哪些学科知识
   设计是否有与众不同之处
   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缺陷有哪些
   你认为哪位同学设计中的哪一点创意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例是从这一简单控制装置设计所要经历的方案设计、方案实现和反思评价这一过程中,列出了一些需要分析、比较的问题作为过程和方法评价的,为教师提供评价的参考,并非都是按照这些条目来做,因为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对同一技术学习内容的评价标准和要求是不同的或有所侧重的。  
   值得注意的是,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并非一般性的过程呈现。技术问题在很多情况下是两难问题,过程与方法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是对学生技术活动的精神层面的分析和评价。
   对学生技术活动的情感、态度的评价,首先,评价要使学生保持对技术的亲近感、新鲜感、持久的兴趣和激情,有激情才可能有创新;第二,评价要让学生懂得技术活动不总是圈定在冷冰冰的技能传授和功能实现的范围,技术世界除物质性以外,更有其精神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面性;第三,评价要树立学生对技术应有的态度和品质,技术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发展的,正如学术意味着争鸣,技术也意味着探索,多一份对技术的执著,就多一份创造的可能。
   对技术活动的价值观的评价过程,是引导学生理解技术文化的过程。技术文化是技术的精神家园,学生对技术是文化技术中的文化技术与文化等的理解,不是凭借陈述性知识所能表述的,是在具体的技术活动的体验中,在对其技术实践的评价(他评与自评)中逐步生成的。它体现在技术的人性化关照,技术的美学表达,技术的生态意识,技术的伦理意识,技术的批判意识等诸多方面。通用技术课程各模块的内容标准中均体现了对技术文化的关注。
   在对技术活动的情感、态度的评价中,可操作性是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可以根据评价的内容对其进行分解,提出评价的具体指标,对难以提出评价指标的内容,则可模糊一些,由评价者依据经验、在一定的资料支持下进行质性描述,避免轻易量化、固化一种不成熟的模式,以防片面的评价而挫伤学生对技术的热情。
   关于城市人行天桥的构造设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生活中你是否会有意识地注意观察诸如人行天桥之类的建筑
   面对一座人行天桥,你想到了与此有关的哪些知识、原理或资料
   能否想起给你印象较深的人行天桥是哪一座,它的特点是什么
   从物质的角度看,这座天桥满足了什么功能
   你是否喜欢与人交流对这座人行天桥的看法
   如果有人与你持有不同看法,你如何对待
   你认为这座人行天桥还应满足人的什么需要
   天桥的上下行道路是否方便行人负重、推车等行动
   天桥是否方便人们在特殊天气中的行动
   天桥的是否方便特殊人群(幼儿、老人、残疾人等)的行动
   你认为这座人行天桥的具有哪些文化特征
   天桥是否符合一般人的审美标准
   天桥具有哪类建筑风格
   天桥是否与周围的建筑保持和谐的格调
   天桥是否符合环保的要求
   这座天桥与其他人行天桥不同之处有哪些
   如果让你重新设计这座人行天桥??????
   你认为这座天桥的设计缺陷有哪些
   你认为人行天桥是否需要装饰
   你认为人行天桥是否需要绿化
   你对人行天桥的设计构思有什么独到之处
  
   对学生学业评价的目标与通用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学生技术学习活动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构成了立体的目标框架,切忌把它们视为三条不相干的平行线而生硬地套用。学校和通用技术课程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和运用评价这一手段,以使其真正达到促进学生技术发展的目的。

阅读:10466次  

复制 】 【 打印
·通用技术知识点汇总 2022-10-16 12:07:20
·通用技术知识点释疑 2020-12-8 10:41:14
·教育部“优课”评价指标 2016-6-19 15:33:23
·专题讲座《闭环控制系统分析》 2011-11-17 17:41:51
·通用技术实验室功能及建设要求 2011-1-6 17:07:31
声明:本站部分资料来自网上收集,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整理,谢谢。
 评论者:LRtOATe8
最好的网站推广软件-->www.jdqunfa.cn
最好的网络推广软件-->www.jdqunfa.cn
最好的博客群发软件-->www.jdqunfa.cn
最好的信息发布软件-->www.jdqunfa.cn
最好的网络群发软件-->www.jdqunfa.cn
最好的信息群发软件-->www.jdqunfa.cn
最好的博客群建软件-->www.jdqunfa.cn
最好的社区群建软件-->www.jdqunfa.cn
最好的网络营销软件-->www.jdqunfa.cn
发表时间:2014-8-15 9:12:43 [来自: 58.57.33.90]

 评论者:VzQVgDhQ
网站推广软件.网络群发软件.
博客群发软件.网络推广软件.
www.kyfei.com QQ:858190278
网络营销软件.信息发布软件.
信息群发软件.广告群发软件.
www.kyfei.com QQ:858190278
博客推广软件.网站推广工具.
推广群发软件.排名优化软件

正版软件,免费升级!是您推广产品,宣传网站,增加外链,提高网站排名的首选!

我们还提供软件OEM(贴牌)业务,根据你的需要对软件修改,带注册机,你做个网站就能卖,轻松在网上赚钱!
发表时间:2014-6-26 21:34:23 [来自: 112.53.68.13]

 评论者:wigSQHsO
网站推广软件.网络群发软件.
博客群发软件.网络推广软件.
www.kyfei.com QQ:858190278
网络营销软件.信息发布软件.
信息群发软件.广告群发软件.
www.kyfei.com QQ:858190278
博客推广软件.网站推广工具.
推广群发软件.排名优化软件

正版软件,免费升级!是您推广产品,宣传网站,增加外链,提高网站排名的首选!

我们还提供软件OEM(贴牌)业务,根据你的需要对软件修改,带注册机,你做个网站就能卖,轻松在网上赚钱!
发表时间:2014-5-10 7:37:25 [来自: 112.53.68.12]

 评论者:ejcEG3h7
网站推广软件.网络群发软件.
博客群发软件.网络推广软件.
www.kyfei.com QQ:858190278
网络营销软件.信息发布软件.
信息群发软件.广告群发软件.
www.kyfei.com QQ:858190278
博客推广软件.网站推广工具.
推广群发软件.排名优化软件

正版软件,免费升级!是您推广产品,宣传网站,增加外链,提高网站排名的首选!

我们还提供软件OEM(贴牌)业务,根据你的需要对软件修改,带注册机,你做个网站就能卖,轻松在网上赚钱!
发表时间:2014-4-8 17:45:50 [来自: 112.53.68.3]

查看全部评论  

 字数:≤255
点评:
邮箱: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